痛症|周身骨痛vs周身肌肉痛|袁康就博士
日常痛症大多源自「生病的肌肉」,「周身骨痛」其实是周身肌肉痛。要知道,痛感来自神经。骨头没有神经,软组织才有末梢神经;软组织黏附着骨头,倘若黏附点出现疼痛的话,疼痛感必然来自软组织。然而,肌肉的末端往往附着关节上的骨头,我们的关节痛其实也就是肌肉痛而非关节上的骨头痛。「膝头哥痛」不是膝骨头痛而是膝肌肉痛。「腰骨痛」是腰肌肉痛而不是腰骨头痛。

肌肉生病被忽略
可惜,现代医疗对「肌肉也会生病」这个概念不太重视,对付痛症的方法大抵用消炎止痛药,再下去就透过影像报告确诊为椎间盘突出、或椎管狭窄、或椎骨滑脱等等。最后当然是处理骨头或软骨的手术了。可以看到,对病因的考量并没太多肌肉的关注。
中医针灸以经络学说为核心,纵使引用了「肝主筋」、「脾主肉」等概念,也都停留在形而上的哲学思维,相对于患者那看得到、摸得着的绷紧肌肉来说,形上形下的交接,还须更多的连系。
绷紧肌肉导致疼痛
浮针医学认为,肌肉出现疼痛的主要原因是肌肉生病,生病的意思是该块肌肉局部或整块出现绷紧。当这块绷紧肌肉需要屈伸,绷紧肌肉会带给肌肉末端很大的应力,应力造成疼痛,应力愈大疼痛就愈大。

那绷紧肌肉如何造成呢?
以运动为例,运动过劳、运动前没做热身或平日缺乏适当运动,都有可能出现肌肉绷紧,而任何情况下的肌肉绷紧都缺血。
当一块肌肉重复使用过多过久,「攰」感出现,攰就是缺血,再不供血便会绷紧。
运动前不做热身,那运动所需的大量血液未到位,肌肉缺血便绷紧。
平日缺乏运动的肌肉一旦突然发力,纤弱的肌肉在肌力和血供均不足的情况下便容易绷紧。抽筋是一个典型的肌肉缺血现象。
大部分痛症都与绷紧肌肉有关。当我们感觉「周身骨痛」时,大可以摸摸那「骨痛」位置的周围软组织,很有可能找到绷紧的硬块。浮针可以把这些「患肌」松开,黏附着骨头的肌肉末端应力消失,疼痛便马上消失。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