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脏病并发湿疹的中医治疗|徐大基中医师

湿疹,中医根据发病部位和形态的不同而有 “湿淫疮”“湿疮”“四弯风”“旋耳疮”“绣球风” 等称谓。其发病原因,多因患者禀赋不耐,使得风、湿、热邪滞留肌肤;或因饮食失当,过食辛辣、鱼腥等动风食物;或嗜酒,损伤脾胃,脾失健运,致湿热内生,又外感风湿热邪,内外邪气相互纠结,浸淫肌肤而发病。亦有患者素体虚弱,脾被湿困,肌肤失养,或湿热蕴积日久,耗损阴血,化燥生风,形成血虚风燥,肌肤不得濡养而致病。依病程和皮损特点,湿疹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类。

慢性肾脏病患者常伴湿疹发作。慢性肾病多存在肾虚之象,肾主水液代谢,肾虚则水湿难化,湿毒、湿热易蕴结于肌肤;再者,慢性肾病患者易见血虚风燥,肌肤失于滋养,此二者皆可诱发湿疹。

中医治疗慢性肾脏病并发湿疹,有内治法、外治法及针灸疗法。内治法以汤药为主,然用药时需充分考量肾脏疾病的具体情形,如肾功能是否正常,有无水肿、血钾升高等。常见的证型及治法如下:

湿热浸淫型:发病迅疾,皮损潮红且灼热,瘙痒难耐,渗液不断;伴身热、心烦、口渴,大便干硬,小便短赤;舌红,苔薄白或黄,脉滑或数。治疗宜清热利湿,方用龙胆泻肝汤合萆薢渗湿汤加减,以清除体内湿热之邪,缓解皮损与全身症状。

脾虚湿蕴型:发病较为缓慢,皮损潮红伴有瘙痒,搔抓后糜烂渗液且有鳞屑;兼见纳少、神疲、腹胀便溏;舌淡胖,苔白或腻,脉弦缓。此型治疗重在健脾利湿,选用除湿胃苓汤合参苓白术散加减,通过健运脾胃,驱除体内湿邪,改善皮损及脾胃功能失调症状。

血虚风燥型:多见于久病者,皮损色暗或有色素沉着,剧痒难忍,皮损粗糙肥厚;伴口干不欲饮,纳差腹胀;舌淡,苔白,脉细弦。治疗以养血润肤、祛风止痒为要,方取当归饮子或四物消风饮加减,滋养阴血,祛风止痒,改善肌肤失养状态。

外治法上,慢性肾脏病并发急性湿疹且炎症渗出明显时,可用马齿苋、苦参、金银花、甘草等水煎取液冷湿敷,以清热解毒、消肿止痒。慢性湿疹则用蛇床子、苦参、白鲜皮、枯矾、黄柏、苍术等,水煎取液微温外洗患处,起到燥湿杀虫、清热解毒之效。

针灸疗法针对全身性瘙痒,常选合谷、曲池、血海、足三里、三阴交、委中、承山等穴位,通过刺激穴位,调和气血,疏风止痒。

预防与调摄亦不可忽视。急性湿疹忌用热水烫洗及刺激性肥皂,宜用温水和中性沐浴剂轻柔清洗。不论急慢性湿疹,均要避免搔抓、过度疲劳,戒食辛辣煎炸食物、酒等。避免外界刺激,宜穿柔软棉质内衣,忌穿羊毛、丝、尼龙等刺激性衣物,不穿紧身厚裤,不久坐软座,保持患处干爽,勤修短指甲防抓伤感染。

 

以上资料供参考,如有需要可咨询注册中医师。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