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经常恰眼瞓?|血氧下降 身体亮红灯 日常管理勿松懈!

平日里总感无精打采、哈欠不断?处理公务或研习时难以专注,记忆力逐渐衰退?经历胸闷、呼吸不顺及失眠困扰?同时发觉自己情绪起伏大、频繁过敏、伴有面色苍白、头晕心慌等症状。除却劳碌与压力,背后还有「慢性缺氧」这个隐形警号。与急性缺氧不同,慢性缺氧悄无声息地侵蚀身心健康。本文要掀开慢性缺氧的层层面纱,一探其成因。

什么是慢性缺氧

慢性缺氧是指低血氧的症状表现,通常是由于肺部结构逐渐受损或其他原因导致氧气不能有效地被输送到人体各系统。其中,大脑对缺氧的反应极为敏感,长期的慢性缺氧可能导致脑细胞受损,进而影响其他器官出现一系列病变。此外,长期处于低氧环境也可能促使肿瘤细胞的生长。虽然慢性缺氧可能不会立即表现为严重的症状,但对这种状态的重视至关重要,适当的预防措施和早期干预可以帮助降低出现慢性缺氧的风险。

相比之下,我们对急性缺氧可能更为熟悉。急性缺氧在短短 10 秒内就可以令人失去意识,甚至只需要 3 分钟就可能导致脑死亡,其严重性不可忽视。虽然慢性缺氧短期内所造成的影响不像急性缺氧那么剧烈,但长期来看,亦会对许多疾病的发生产生影响。如果身体长期处于慢性缺氧状态,容易引发全身慢性疾病,包括大脑、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等都有可能会受到影响,因而不能轻忽慢性缺氧的问题。

引发慢性缺氧的潜在因子

  • 环境欠佳

许多上班族每日在封闭的办公室里工作 8至10 小时,若屋内人多且空气流通不良,二氧化碳浓度升高,长期下来可能引致身体出现慢性缺氧。

  • 长期熬夜

长期睡眠不足会增加身体的氧气消耗,也是大脑缺氧的主要原因之一,缺乏充足的休息容易慢性缺氧。

  • 压力过大

现代生活和工作带来的压力积累亦可能引起慢性缺氧。研究显示,高压工作人群的耗氧量会比一般人高出两至三倍。

  • 血液循环不良

健康的血氧值应大于或等于95% 。缺乏运动、长时间站立或久坐等因素可能会令血液循环受阻,影响氧气正常运输,从而令血氧值低于正常水平范围。

  • 患有其他身体疾病

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心脏疾病、血管问题等疾病本身就可能影响身体对氧气的吸收和运输能力,所以有这类身体疾病的患者需要特别留意慢性缺氧的风险。

慢性缺氧的常见症状

实际上现时的家用血氧仪较难准确测出血氧读数,因此还需我们密切关注自身的身体状态,如果出现以下症状,就需提高警惕:睡眠充足却哈欠连天,头晕眼花,身体酸痛,高血压,记忆力下降,出现水肿或过敏等情况。

如何降低出现慢性缺氧风险

  • 适量运动

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开始时应选择轻微的活动,例如散步或快走,逐渐增加运动强度。对于已经有慢性缺氧症状的患者,应避免突然进行剧烈运动,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适当的运动。

  • 均衡饮食

有助于增强体内的抗氧化能力。在日常饮食中注意摄入富含铁、叶酸、维生素B12等营养素的食物,如动物肝脏、瘦肉、鸡蛋和深色蔬菜等,有助于血红蛋白生成,进而提高氧气携带能力。

  • 常备家用血氧仪

可以考虑备有家用血氧仪,如指夹式血氧机,可快速方便地检测血氧饱和度。然而需要认识到,家用血氧仪不能替代医生和专业医疗设备,一旦出现任何不适或异常症状,仍需保持警惕,及时就医检查。

  • 运用深层呼吸原理

日常生活中尝试坚持用鼻子进行深层呼吸练习,有助于过滤病菌,增加氧气摄取,平衡呼吸,并带来舒适的呼吸体验。可以每天在一日三餐,夜眠晨起时通过进行几次深层呼吸练习来受益。

每个人都努力追求更健康与美好的生活,而身体是我们不断进步的基石,氧气则是生命的「燃料」,它为我们的身体提供动力。因此,当发现身体有异时应及时就医,以确保自身的健康状态。唯有如此,我们才能为实现更好的未来而继续加油。

撰稿:香港综合肿瘤中心 急症科专科医生 周卓威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