睇医生好贵|家庭医生「专科化」是好是坏?
曾几何时,在香港,「家庭医生」泛指一般GP,即街头巷尾公屋商场随处可见的普通科(全科)医生。「家庭医生」的概念,是本港基层医疗服务的重要部分,鼓励普罗市民全家大小有事先看住所附近的普通科医生,主要有两大好处:
1. 一般伤风感冒头晕肚痛,其实无需动辄看专科,找错专科反而有碍断症。而「家庭医生」并不是某一特定专科,对各科都有专业了解,更有利于判断病人的情况是否需要专科治疗,继而作出转介。
2. 一家大细都看同一位医生,有利于医生了解全家人的健康、经济等家庭状况,掌握了这些资料有助全面照顾各家庭成员的生、心理健康。

以上想法能否实现是一回事,构思是不错的,是发展基层医疗的正确方向。可是渐渐地,「家庭医生」也开始专科化了,变成与上述(1)的发展家庭医生目的背道而驰。以下看看香港家庭医学学院怎样解说这件事:
随著科技进步,医学分门别类为各种不同的专科,以往的全科医生(general practitioner)或家庭医生(family doctor)也与时并进,确立成为一门专科——家庭医学。家庭医学专科医生(family physicians),与其他专科医生的训练过程一样,都必须经过六年专业培训及专科考试评核后,才能注册其专科资历。
再看看私家医院港怡医院,在网页上怎样描述家庭医学专科医生:
家庭医学是提供优质基层医疗服务的医学专科。当病人寻求医疗或保健护理服务时,家庭医学专科医生通常就是他们首个接触点。家庭医学专科医生与普通科医生同样提供基层医疗服务,因而难以完全区分,但两者之间确实存在差异。
不错,两者之间存在差异,其中一个差异就是收费。由最初推广基层医疗,鼓励大家有病先看普通科医生,到现在已变成鼓励大家有病先看「家庭医学专科医生」。自从有了这专科,媒体访问普通科医生,也不能称他们为「家庭医生」了。今天,中环、铜纙湾,各大私家医院,都驻有家庭医学专科医生,收费纵非至高无尚的专科级数,也比一般普通科医生高很多。
但当初的家庭医生概念,哪里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