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食疗|能量的基石:稻米(1)

和鸡蛋、牛奶、面包等相比,粥,才是中国人的经典早餐。大家肯定都有体会,在寒冷的冬天早上喝一碗热粥,马上全身就暖和起来充满能量。这就是中式早餐的独特优势。

早在中医典籍《黄帝内经》就已经为谷类、蔬菜类、水果类、畜肉类这几大类食物的功效做了定位:「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我们从五谷、五果、五畜、五菜的排列顺序以及「养、助、益、充」这四个字的含义就可以看出其于人体重要性的不同。五谷是用来长养身体的,也是最重要的;五果则可以起到帮助五谷的作用;五畜能够进一步助益五谷;五菜则可以补充五谷之不足。

《黄帝内经》对这四大类食物的定位和现代营养学提倡的食物金字塔是相常吻合的。世界衞生组织建议:谷类在一日三餐中的占比最大,是能量的基石,位于食物金字塔的第一层;

蔬菜、水果类次之,位于食物金字塔的第二层;

肉类、蛋类、奶类和豆类相对较少,位于食物金字塔的第三层;

而油盐糖等调味料最少,位于食物金字塔的塔尖。

两相对照,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人无比的智慧。

「五谷」指稻、麦、黍、稷、菽五种粮食作物。稻,也就是大米,被列为五谷之首,可见稻米对我们有多重要。

古人对稻米的评价是非常之高的。《黄帝内经》记录了有关稻米的这么一段话

黄帝问曰:为五谷汤液及醪醴,柰何。歧伯对曰:「必以稻米,炊之稻薪,稻米者完,稻薪者坚」。帝曰:「何以然」。歧伯曰:「此得天地之和,高下之宜,故能至完,伐取得时,故能至坚也」,意思是说稻米是得到最适宜的天地之气而生成的一种完美农作物。

中国的传统思想就是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要追求中、追求和,可想而知稻米,这样一种得天地之和的食物对我们的意义有多大!《黄帝内经》说:「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其谷稻」。稻米是白色的,因此对应于西方对应于肺。此除之外,稻薪也就是稻杆也有它的药用价值,但在这里我们就不展开讨论了。

很多人一谈到稻米,就只想到它是淀粉类食物,但实际上稻米除了含有淀粉之外,还含有其他多种营养成份,比如大米含有75%淀粉、8%蛋白质、还有0.5-1%脂肪,大米中维生素B2的含量也比较高。

稻米的品种分为粳米、籼米、糯米三种。首先是粳米,是指我国北方以及日本出产的矮矮胖胖的珍珠米。

粳米味甘性平,入脾经、胃经和肺经,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和胃、除烦渴、止泻痢、壮筋骨的功效。常用于脾虚烦闷、消渴、小便不畅、尿频、消瘦、泄泻、下痢便血以及婴儿吐奶等。

粳米、籼米、糯米三种之中最常应用于中药配方的是粳米。因为它具有除烦止渴的功效,所以可以用于热病烦渴。比如说医圣张仲景用来治疗高烧不退的白虎汤,以及治疗发烧后余热未清的竹叶石膏汤,药方中都含有粳米这一味药,就是应用了粳米除烦止渴的功效,另一方面是粳米可以增加石膏的有效成份释出。

而在治疗因腹中寒气导致的肠鸣腹痛、呕吐的附子粳米汤则主要是运用了粳米健脾和胃的功效,一般出现在方名的中药都是这个药方的主药,在这个药方中粳米就和被称为「中药四维」中的附子同列在方名之中,可见粳米的功效之大。

宋代儿科名医钱乙治疗小儿肺热咳嗽的泻白散也用到了粳米这味药,取的就是粳米清肺而补胃的功效。还有一个民间偏方是运用粳米来治疗婴儿吐奶,这时候只要把50克粳米炒焦后煮水给婴儿喝就可以了。

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说粳米「平胃气,长肌肉」。现在很多人做健身都会吃大量的鸡胸肉、鸡蛋或蛋白质粉以增长肌肉。

但实际上吃大米再配合适当的体育锻炼一样可以长肌肉。前段时间有个名校毕业生回忆他在大学读书期间由于经济困难三餐都以米饭、馒头为主,只有少量的蔬菜和肉类但一样练出一身强壮的肌肉就是一个实例。

粳米具有治疗出汗过多的作用。 《伤寒论》提到了「汗出多者,温粉扑之」这个温粉并不是我们现在常用的爽身粉,而是用粳米研磨成的细粉,运用的就是粳米止汗的功效。

粳米具有多种药用价值,甚至连淘米水也有独特的功效。粳米泔:淘洗粳米时第二次滤出的米泔水,性寒味甘,具有清热凉血,止烦渴,利小便的功效,可用于发热口渴、吐血、衄血、等症的辅助治疗。

而除了前面说的这些功效之外,粳米和淘米水还有另外一个特别的用法就是可以用来炮制中药,加强该药的健脾功效或者是降低该药的毒性、矫正不良气味。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