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养生|「虚不受补」原来系错? 中医指1原因会有反效果
补益之法,是中医与西医的其中一个最大的不同点。中医的补法如果用之得当,可以治疗许多沉疴痼疾,也填补了现代医学对症治病的一个盲点。正因如此,民间也流行许多食疗补益之法。然而,有些人服用「补药」后总会出现身体不适,于是,就出现了「虚不受补」的说法了。

虚不受补,说法不妥
《黄帝内经》说:「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这里说的是中医针对疾病证候虚实不同,所采取的大法。简单的说,就是病证属于虚,就用补法;病证属于实,就用泻法。所以,如果「虚不受补」的话,即是属于虚证的病,不能用补法。从《黄帝内经》所说的大法看,就有一点矛盾了。
从历代文献当中,也能偶然找到关于「虚不受补」的论述,但大多在说一些不治难治的情况。但据现今百姓对于「虚不受补」的认知,却似乎认为「虚不受补」颇为普遍。这到底是甚么原因呢?
阴虚阳虚,治法各异
中医谈虚证,不是单纯就虚劳、虚弱而言。具体来说,虚证可以分为阴虚、阳虚、气虚、血虚。此外,心、肝、脾、肺、肾五脏,又可以出现各自不同的情况,所以,就会出现诸如心血不足、脾肾阳虚等等的情况。补治方法,各有不同。
从基本论,中医辨病,必须先分阴阳。
阳虚发病,出现一派阴寒虚冷,疲惫乏力的表现。这种情况,用普遍认知的大补药物,诸如鹿茸、人参,自然出不了大错。然而若然阴虚发病,也属虚证,也见疲惫乏力,却兼夹虚热心烦等症候。若自行判断稍有差池,人参、鹿茸吃下去就必然会有反效果,出现便秘、腹胀、失眠、流鼻血等等症状了。

上面的情况,不应该称作「虚不受补」。因为,从医者的角度,这是辨证用药的失误,属于误治,亦即「补错了」。
最Hit
将军澳酒楼开业不足一年突结业!上手连锁酒家同样败走 网民分析2大执笠原因
2025-11-21 13:22 HKT
保良局委任Amanda S为烘焙大使 联乘推慈善曲奇 为冬日增添暖意
2025-11-22 08:30 HK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