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傻傻分不清|北蓍、黄蓍竟然系同一味药?点解外形大不同?

想到病人常常问的问题:「北蓍和黄蓍有什么分别?」
「北蓍比较燥啦!我吃黄蓍就不燥很舒服。」
「黄蓍比较正气,老人家教落医病用黄蓍、煲汤用北蓍。」
「北蓍会升血压,黄蓍就唔会。」
「一粒粒的是黄蓍,一片片的就是北蓍」
「北芪和黄蓍是不同的啦!」
以上都是从病人听来的说话,有古老相传的经验、也有朋友之间的传说。其实,北蓍、黄蓍根本是同一样东西。只是切的方法有分别,所以才出现不同的状态。
而名字,由于繁简的转换,古字今字的分别,因此称为「北蓍」、「黄蓍」、「北芪」、「黄芪」、「北耆」、「黄耆」的都是同一东西,只是写法不同。即「蓍=芪=耆」, 而「耆」应是古称,清代的《本草备要》曾指出黄蓍「为诸药之长,故名耆。」
(为行文方便,以下一概统称为「黄蓍」)

黄蓍的原植物长这样,就是植物的根部
以下几种都是黄蓍,只是切的方法不一样,看起来就像是完全不同的药材了。而黄蓍由于产地不同,表皮会出现黄色、黑色的分别。传统上认为黑色外皮的效果较好,又称为「黑淦蓍」。

长条形
这是香港一直最普遍的黄蓍形状,因为像箭,又称为箭蓍。黄蓍原植物就像是一条树枝。长条型的黄蓍是打直切,再用机器压扁而成的。行内称为「压片」、「纵片」。

粒状
这是内地惯常的切法,直接将黄蓍横切成粒,处理较为省事,这种是平切的「圆片」。现在香港也有不少黄蓍是以这样的形状售卖。

片状
也是是内地惯常的切法,斜切就成为「指甲片」,令黄蓍看起来粗身一点。

红皮的红蓍(图片来源:台湾惟元国际药业有限公司Facebook)
于网络搜寻,你可能会发现红皮的黄蓍,称为「红耆、晋耆」据说生长时间比较久,需4-5年才长成。「红耆」的来源植物多序岩黄耆 ( Hedysarum polybotrys Hand-Mazz),又名红耆、晋耆的根入药。但如果仔细要分,它并不是黄蓍,而是另一种功效和黄蓍极为相似的植物。 因为以《中国药典》为依归,可以称为「黄蓍」的只有豆科植物蒙古黄芪 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ge. var. mongho-licus (Bge.)Hsiao 或膜荚黄芪 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ge.的干燥根。
为什么叫北蓍?
至于为什么黄蓍又有北蓍这个名字,是因为香港位于南方,出产于甘肃、内蒙一带的黄蓍自然就是「北蓍」。有北蓍就有「南蓍」,「南蓍」就是大家常用来煲汤的五指毛桃了。
🌿【黄蓍功效】
性味归经:甘,微温。归脾、肺经。
功效:补气升阳,利水消肿,托疮生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