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精神科药物|7个服药迷思|容易上瘾 影响失眠系咪真?
抑郁症和焦虑症等常见情绪病,有时需要配合药物治疗。但不少人对精神科药物存有误解,例如:服用精神科药物会失眠?有严重副作用?容易上瘾?与其道听途说,不如先了解大众对服药有什么误解,一同拆解这些迷思的真假。
Photo by Health Business Weekly
精神病是一种脑部的疾病,一般是由于脑细胞出现病变引致脑传递物质失调。虽然心病还须心药医,但治疗精神病除了可进行心理治疗,药物有助修复受损脑细胞及平衡脑传递物质失调的现象,因此需视乎病情和发病原因,配合药物治疗,以及一些非入侵性的脑部治疗例如脑电荡治疗、脑磁激治疗等。
有部分人士因担心被人轻看或被孤立而不愿接受治疗,但你并不孤单,政府于2015年公布的《香港精神健康调查2010-2013》,本港约有100万人出现焦虑、抑郁等精神问题,情绪及精神问题并不罕见。除了害怕被标签,也有些患者因担心药物上瘾和副作用而抗拒服药。
精神科药物的7大迷思
迷思1:药物具副作用
副作用出现的情况一般都比较温和,亦有不少人完全不会感受到药物的副作用。一般副作用为肠胃不适(例如食欲不振、作闷、饱滞、肚泻)和容易疲劳,当出现副作用应与医生商讨,判断副作用是否于可接受范围内。一般出现时间较短暂,会在数星期内渐渐消退,如持续一段时间或无法忍受,届时医生或安排转药或停药。
Photo by scmp.com
迷思2:长期服用药物会上瘾
用于治疗抑郁症和焦虑症的药物,例如选择性血清素再摄取抑制剂 (SSRIs) 等药物并不会造成上瘾或倚赖。但如果突然停止用药,可能会出现断药反应而产生不适症状。
为避免这种情况出现,医生会建议随时间推移减少剂量。此外,假如有成瘾的个人或家族史,应与医生商讨,因为若长期服用属于短暂性的抗焦虑药物如镇静剂等,就有机会导致倚赖或上瘾等问题。
迷思3:能自行到药方配药
精神科药物种类繁多,当中部分是政府管制药物,任何未经医生处方而拥有或售卖均属违法。不过,部分人士仍然会因为失眠、经常疲劳或情绪低落便自行到药房购买安眠药,甚至抗抑郁剂等精神科药物,这是十分危险的行为,因为失眠或易疲劳有机会是生理上的疾病所致,而非单一的精神健康问题。例如脑神经系统毛病,心血管疾病或是荷尔蒙分泌失调等,亦可能是其他药物的副作用,甚至是多样原因所造成的现象,因此必须经医生断症,排除其他可能性,找出核心原因,治疗根本问题。
Photo by Udn.com
曾有一名中年女士被失眠问题困扰了数月,她自行到药房购买安眠药。除了药房售卖未经医生处方的药物会违犯,女士亦可能会因而耽误病情。由于该女士没有经医生诊症和监察服药进度,安眠药愈吃愈多,最后需服用更多安眠药才能入睡。最终她在家人陪同下求医,发现她因患甲状腺分泌失调导致失眠和并发焦虑症,经医生治疗后情况大大改善。自行配药十分危险,即使暂时改善症状也只是治标不治本,必先找出病因才能对症下业。
迷思4:药物无效
有一些研究主张抗抑郁药物的成效是来自安慰剂效果(病人接受无效的治疗,却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但《时代杂志》曾报道一项使用新兴成长混合模式的研究,发现服用抗抑郁药的表现比服用安慰剂好,不过患者必须经医生诊断后才可服药。 治疗精神病除了服用药物,也可能须配合心理辅导等非药物治疗方法,双管齐下。
迷思5:药物会改变性格
部分人误以为服用精神科药物会改变性格和行为,但药物本身并不会改变自身的性格、个人兴趣、目标等等。
迷思6:需要终身服药
服药时间会视乎患者的病情而调节,一般情况下,初发病建议服用九个月至一年不等。医生会视乎情况调节剂量及服用时间,毋须担心需要终身服药。惟要注意切勿自行减药并对医生隐瞒,因会令医生对治疗成效误解,因而对患者的病情产生错误理解及不适当地替病人调教药物,后果可大可小。除此之外,亦记紧要遵照食药时间。
Photo by Adobe Stock
迷思7:康复后仍要服药
服药时间的长短视乎病情及复发次数,当出现第二次或更多次病发后,便需要更长时间的药物治疗。而康复后会有一段巩固期,让大脑分泌平衡巩固。
不过患者即使康复也应定期覆诊,以了解康复进度,及早提供协助。如果风险评估低而病情稳定,则可以减少覆诊次数。
服药的注意事项
求诊时,建议患者告知医生详细的病史和正在服用的药物,以减少药物间的不良反应。而在服药期间,同时需要有良好的生活规律、思想模式、抗压技巧、睡眠卫生、均衡饮食、恒常运动、关系巩固、建立兴趣以及扩阔社交等。
精神科专科医生—沈君豪
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荣誉临床副教授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荣誉临床副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