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休行山|盐田梓小岛怡情 西贡外岛漫步艺术一天游

西贡是香港的后花园,除了几乎被绿树包围的郊野公园,还有宁静的大海,在夏季来临前未能到隐世秘滩玩水之前,西贡还有不少小岛其实非常适合一日游,距离西贡市只要15分钟船程的盐田梓,除了拥有硕果仅存的盐田,还保留了不少客家文化与美食,加上曾在岛上举行的盐田梓艺术节仍保留一些长设展品长期展出,令这小岛别具特式。

▲盐田梓不只有小岛景致,还有绿油油的自然风光。

 

因盐田而得名 徒步周游客家村落

前往盐田梓,于西贡码头洪记海鲜酒家对出设有来往小岛的街渡售票处,逢星期六、日及公众假期提供服务,船费每人来回70元,当中包括参观岛上的文物室,以及支援岛上的保育工作。今次我们一大早入西贡避开假日人潮,先在市中心叹慢板吃过早餐,才上船前往盐田梓。

盐田梓的历史可追溯至三百多年前,最初由客家人聚居,之所以名为盐田梓,是因为岛上曾经是制盐场所,以天然生晒方式制造海盐,除供给岛上渔民使用,也卖到西贡市去。小岛曾经风光,住上约二百多人,以陈姓为主,除捕鱼外还有务农及畜牧为生。至上世纪二十年代,因英政府租借了新界地区之后开始征收盐税,岛上停止以古法制盐,及后至五、六十年代起岛民逐渐搬离与世隔绝的小岛,当中大部份村民更移民到欧洲谋生,当最后一个家庭在九十年代搬离后,小岛变成荒废小岛。至1999年原住民村民从英国回来并迁回盐田梓,希望重整小岛昔日的朴素面貌,于是慢慢把小岛复修,正符合盐田梓的「梓」字所指的乡里、不忘故乡的意思。

▲岛上仍有不少未修复的客家村屋,村屋多数面向南方,方便晒蚝壳之用。

▲其中一家修复的旧民宅中,展示了当年岛民的生活点滴。

▲岛上唯一餐厅专卖客家菜,最不能错过的是土窟鸡,在柴火窑内烧制的土窟鸡,鸡肉金黄色,肉质嫩滑,带有浓厚的烟熏味,记得到访前致电预订。

▲盐田梓仍可找到岛民自家制的客家茶粿,口味包括鸡屎藤、斑兰、杏仁等,香口足料。

▲盐田梓是天主教早期在香港的主要传教地区,岛上设有一座圣若瑟小堂,于1890年代由来自奥地利的福若瑟神父到来传教时建成。

古法制盐复廦 最天然无杂质的味道

盐田梓的复兴,更值得了解的是把曾一度消失的盐田重现。2010年,盐光保育中心积极活化曾被改作鱼塘的旧盐田复修,并重新在岛上以古法生晒海盐,在义工协助之下,每逢假日都会举办导赏团 ,讲解传统制盐方法,将失传的工艺重生。以古法生晒海盐功夫不少,除了要考虑天气要有充沛阳光、风不能太大、湿度要合适,还要经过五重水池「过塘」以隔除杂质,经过约两星期的蒸发,才能使海水结晶成不含杂质的海盐,晶莹剔透,所以在岛上买到的盐绝对比超市一般工业制盐为贵,但真真正正是粒粒皆辛苦。

▲盐田逢周末都有人示范及讲解天然晒盐的过程,并可在岛上的村公所买到香港制造的盐。

▲经过多重步骤才能结成方形粒状的海盐,粒粒皆辛苦。

港版濑户内海 艺术品处处

除了盐田,19年起盐田梓曾举办为期三年的盐田梓艺术节,规模虽然不及日本四国的懒户内海艺术祭,但目标却相若,希望城市人珍视乡材生活,借助与大自然互相呼应的艺术创作,将人与小岛再连系起来。虽然艺术祭已完结,但部份作品仍然在岛上展出,慢步游览时仍可以一窥这个「港版濑户内海艺术祭」。

甫踏上盐田梓码头,在码头栏杆上挂满金属管,在海风吹拂下碰奏出教堂的钟声,欢迎各位游人。在码头还有一长独一无二的树干长椅,是用上三棵受台风山竹吹袭而倒塌的岛上老树制成的新椅子,寓意永续长存落地生根。在盐田旁边的空地上设了一座大型竹艺作品,可以走入其中,感受岛上的风声,名为「生命之颂」的作品实在令人赞叹。另一个以多个玻璃瓶砌成的小教堂,内里盛载著艺术家黄德明邀请村民及访客把大自然的东西放到瓶中展示,最能展现人与大自然的关系。这些极富心思的艺术作品,令小岛的充满温度的故事更为丰富立体,不妨趁周末到来走一趟,感受香港的原始朴素。

▲码头栏杆上挂满金属管,在海风吹拂下碰奏出教堂的钟声。

▲用玻璃瓶砌成的小教堂,用上村民及访客撰择的信物放在玻璃瓶中,像把岛上的故事传到岛外。

▲岛上不同角落,可以找到有趣的艺术创作,以重现人与自然的关系。

:::周休游盐田梓:::

难度:1/5|需时:4小时|交通:西贡码头乘街渡前往

最Hit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