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明新 - 万四长园 | 猛料阿Sir讲古
国内国庆黄金周及中秋节8天假期,几位朋友到港深度游,其中一站是大埔。必到地点当然是1899年建的旧大埔警署,现已活化为「绿汇学苑」,该处是当年英国强租新界后,选定为行政中心,也引发新界村民反抗英国人入侵的「新界六日战争」。早于清朝,大埔已有大规模发展,1672年邓氏族人建立大步墟(大埔旧墟)等,大埔亦成为区内水上交通枢纽,有客船来往潮州及汕头等内地城市。
从旧大埔警署下山,有一小白鹭树林,对面小红屋是当年警署署长宿舍,这些全部已被近年兴建的高楼大厦围著,唯独一座采用早年流行的「艺术装饰Art Deco」建筑风格,建于五六十年代两层高的别墅式大宅「万四长园」仍保存完好。70年代我在这区工作时,已见该大宅,对出还是海边,但早已沧海桑田。
该大宅因属大埔乡绅邓若璠所有,当年已获警署「特别照顾」,而大宅背后又有一个今天看来也觉特别的故事。1959年12月31日的工商日报及华侨日报,也有报道「大埔乡绅邓若璠为当年38岁的长女邓锦裳在大埔墟四喜酒家举行『加笄』之礼,设素筵百席招待官绅名流亲朋好友及街坊,当中包括很有名的罗显胜华人法官,张人龙和邱德根地区贤达等」。
根据公务员事务局出版的「文化广场」,古时少男少女经过冠礼和笄(音「鸡」)礼后,男子加冠,女子加簪,便谓之成人。另一方面,在古代父权制度和封建社会的结构下,女子缺乏独立的社会地位,只有公主和贵族女子有独特的笄礼,公主和贵族女子受笄后,一般会接受教育及处世等技巧。邓若璠太平绅士为英治时期绅士,相等于古代贵族官员,为长女邓锦裳举行「加笄」之礼,相信是他向外宣布女儿邓锦裳可为他管理生意业务和财产等,与男子无异。她后来一直居于大宅「万四长园」管理邓氏的资产,包括收租等,直至年老才居于老人院至2019年接近百岁高龄逝世。现在「万四长园」交由她所信任的人管理。有些讲法把「加笄」说成与顺德的「梳起」相等,这说法则值得商榷。
在新界,今天仍找到邓若璠太平绅士的足迹,1970-1983年今担任新界乡议局元朗区中学校董会主席。王德馨医生1960年创办王肇枝中学,校名是纪念她父母王肇端及黎单枝,在他们名字各取一字合并而成,也获邓若璠捐助,运动场以邓若璠命名。大埔和北区也有打鼓岭周田村岭英公立学校的邓若璠图书馆和上水凤溪公立学校的邓若璠运动场等。而大埔旧墟的大埔赛马会诊所,亦是由邓若璠兄弟捐出土地兴建而成。
香港史警政史
邮票钱币园艺研究者
何明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