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安业 - 「十五五」中的香港角色 | 安业兴邦

中共中央二十届四中全会日前在北京胜利闭幕,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十五五」规划建议,为国家未来五年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擘画新蓝图。去年中央定下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崇高目标,「十五五」时期正是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香港若能发挥优势,对接助力,不仅能为民族复兴伟业贡献力量,还可成为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台阶。

  要读懂「十五五」规划建议,须放在当下的现实大背景下审视。过去大半年,国际地缘政治风起云涌,全球格局深度重组,关税战、贸易战此起彼落,封锁、制裁和所谓「去风险化」的脱钩断链层出不穷。在此背景下,「科技自主自立」成为「十五五」的关键词,以降低一旦外部断供的风险。在这场全球经济再布局的博弈之中,香港这座连接东西的桥梁,反而更具战略价值——包括肩负起「跨国供应链管理中心」的关键杠杆角色。

  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航运枢纽与专业服务高地,亦是全球最成熟的法治型营商环境之一。若说「科技自主」是内地的长远之路,那么「链上协同」正是香港可以即时出力之处。部分跨国企业为了分散地缘政治风险,部署把生产线迁往东南亚或印度,但关键零件、设计与资金仍与中国紧密相连,香港正可成为这条「中间供应链」的协调节点,以具备全球视野与管理能力的强大中介平台角色,一条龙整合原料、物流、资讯、金融及法规。这正是香港的显著独特优势所在。

  此外,「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贸易创新发展」及「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香港作为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若能以供应链管理为切入点,更全面协助中资企业「走出去」,在全球南方和一带一路国家建立稳定的贸易与物流网络,必将进一步巩固香港作为国际经贸枢纽的地位,并为国家拓展国际循环开辟更广阔的道路。

  事实上,港府已开始行动。自去年《财政预算案》提出打造「跨国供应链管理中心」以来,相关部门与机构已多方推进,从研究「铁、海、陆、江」立体联运体系,到优化跨境贸易服务与金融配套,务求让香港成为「双循环」格局中的重要枢纽。与此同时,当局积极吸引境外企业来港设立总部,去年便收获超过1400间,其中逾300间来自内地。 

  当今国际形势波谲云诡,供应链政治化、断裂化势将常态化,希望香港能成功构建成「跨国供应链管理中心」,协助内地维系与国际市场的接轨,同时巩固自身「超级联系人」的定位。这不仅是经济机遇,更是历史使命。

曾安业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