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荞因 - 恐怖现象 | 镛融芯语
上星期,我父亲收到朋友传来的一则讯息,是一条在YouTube上发布的影片,标题赫然是:【内地客疑食不起中环烧鹅酒家发烂了!】隐形消费太离谱?!
这段长约10分钟的影片,画面素材只有我们酒家的正门、烧鹅明档,配上一张收据和一位女士不满的表情。然而,该YouTuber在未经任何事实核查(fact check)下,便在影片开场,将近日一宗小红书用户投诉「隐形消费」的个案,直接嫁祸给我们,声称片中投诉的店家「就是中环的镛记」。
最荒谬的是,该YouTuber声称是评论小红书的原帖,但事实上,原帖的收据一直清晰可见,上面列明的店名是另一间位置较接近上环的酒家,根本不是镛记。而且不论那张收据的格式、项目、价格都与我们完全不符,单是影片中提及的「入座即上两碟鱼皮花生及XO酱」,我们也从未提供过。然而,这位身为前大律师的YouTuber,却完全违背了法律专业应有的严谨求真精神,在零事实核查的情况下,只为哗众取宠,不断重复「肯定是镛记」,造成先入为主的误导。
我们一直努力经营品牌,却因一段凭空捏造的影片被抹黑,感到非常无辜与无助。虽然已即时做出投诉,但对方有权不下架。父亲只能自我安慰:「有价值才会被『招呼』。」我们理解顾客有不同感受,也尊重所有意见,但这种未经查证的诬捏,已构成诽谤。
这件「恐怖」的经历,让我深刻反思当下社交媒体的扭曲现象。在今时今日的营商环境,社交媒体,尤其是小红书,被十居其九的商家视为「魔法般」的行销工具,仿佛只要找KOL「种草」,就能提升销量。
但现实是,整个社交媒体的门槛极低,为抢流量,内容失实、哗众取宠、情绪操控已成常态。一段影片,无论真假,都能引发病毒式传播。我们这次的遭遇,正是一个血淋淋的例子。
这种现象,不止发生在饮食评论。早前媒体亦曾报道,有YouTube「伪医疗」频道,利用AI生成虚假专家,专攻银发一族。那些「专家」身份和内容全属虚构,却仍吸引了近20万粉丝。许多长者深信不疑,甚至依此作出错误的健康决策。这不只是资讯失真,更是具操控性的误导,其恐怖程度,犹如长辈版的「艾莎门」(Elsa Gate)。
社交媒体确实带来了机会,但也同时放大了误导与诽谤的风险。我们无辜「中枪」的事件,正反映了网络生态的扭曲——为了流量,许多人宁愿牺牲真相。
如今网上充斥着真假难辨的资讯,我们自己必须要有一双雪亮的眼睛,去思考所有事情的真伪。这个时代真正的恐怖,或许已不是资讯的匮乏,而是你再也分不清,甚么是真,甚么是假。
镛记酒家行政总裁
甘荞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