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安业 - 《施政报告》改革思维 | 安业兴邦

香港说转型说了许多年,但始终未竟全功,原因之一,是执行推动有落差,有时在关键点出现拖沓、走样甚至半桶水。特首李家超在新一份《施政报告》出招,改革特区治理体系中最深层部分,正是要向这个痼疾落刀,以加快香港转型的步伐。

  正如管理学大师杜拉克的理论总结:管理之髓在于治人,组织之魂系于用人。当年首任特首董建华引入高官问责制,亦是源于这份精神,为要建立从属分明、权责清晰的施政团队,能更有效施政,推展良策。事隔二十多年,今年《施政报告》提出「部门首长责任制」和「强化公务员评核机制」,其实是问责制理念的纵深和横扩,令官员从上而下如臂使指,避免政令在执行过程中走样变调。

强化公仆责任意识 提升绩效

  须知道,2002年高官问责制引入之时,其层级只围绕政治任命的司局长,其后第二任特首曾荫权扩大问责制,下延至副局长和政治助理,但十八万公务员的运作和生态基本上没有改变。政府内绝大部分的公仆都是尽忠职守、兢兢业业的,但树大难免有枯枝,若然有主事官员推动政策时得过且过、慢条斯理,以现时制度,要处理并不容易。

  《施政报告》提出把司局长政治问责和公务员行政问责衔接起来,厘清责任归属,出现问题时查找不足,作出处分,就是要进一步强化公务员(特别是高级公务员)的责任意识,提升绩效,确保政策执行精准到位。这次改革优化治理体制,不仅预期为本届政府管治注入新气象,同样有利以后各届政府施政,影响深远。

  这条改革脉络落到实处,首先在北部都会区表现出来。《施政报告》提出成立由行政长官亲自领导的「北都发展委员会」,提升决策层次,说白了,是以最高权威推展进度,不容任何官员拖拉散漫。另外下设司长或副司长领导的三个工作组、简化行政措施「拆墙松绑」、订立「加快发展北都」专属法例等,也就是法规和行政上的结构性改革了。

  作为香港未来发展的核心引擎,北都肩负创造土地供应、促进产业转型、推动与内地融合等多重任务,如果北都规划不来一次革新式提速推进,香港转型就无从谈起。

  特首李家超在《施政报告》总结说:「今天的香港,站在迈向『由治及兴』的关键节点,我们正处于经济转型期,这过程逆转不了,转型是迈向经济更强大的必经过程。」改革与转型首尾呼应,预表着做好改革,转型便更有希望实现。

  香港拥有国家作最强大后盾,加上享有国际机遇的叠加优势,只要我们上下一心、改革求变、抓紧机遇,香港前景必然更加光明和广阔。

曾安业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