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梦 - 解密台风 | 在岛上读书

  「米娜」未远,「桦加沙」又来。据说本周二正面冲击珠江口,最高风速逼近200公里,破坏力预计与2018年的「山竹」相若,让人瑟瑟发抖。

  「打风」对于香港人来说,绝非新鲜事。每每台风前后,新闻报道多关注海边涌浪,狂热追风人,又或是超市公仔面被抢空等,甚少有人真正探寻台风的成因及其背后牵涉的,人与环境的关系。在香港天文台前台长与香港气象学会共同编撰的《台风解密:你也可以做天气达人!》一书中,作者试图从台风在洋面的生成、发展及其对城市的影响等层面,为我们揭开「风球」的秘密。

  书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章节,介绍了1962年让人闻「风」色变的「温黛」,其风力之巨、雨势之猛、破坏之大,带来了极其惨重的人员伤亡和财物损毁,成为那一代香港人心中挥之不去的阴影。「温黛」之后,香港天文台加强了对风暴潮的预测和警告,香港政府也更加注重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加固。这场台风因此成为香港防灾预警的里程碑事件。

  仅仅预防还不够。极端天气增多的当下,我们更应关注全球变暖对台风生成及破坏力加剧的影响。「风球」下的假期看似对打工人十分友好,但细想其对于人类未来的影响则不免惴惴。如何避免堕入生态破坏的恶性循环?是读罢此书的我们应深思的题目。

李梦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