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洛 - 如时间锦囊般 看重映的《一一》 | 嘉洛的光影世界

  25年前的第53届康城影展,金棕榈奖及影后给了《天黑黑》、评审团大奖是姜文的《鬼子来了》、影帝是《花样年华》的梁朝伟、杨德昌则以《一一》赢得最佳导演。华人影迷一向认为《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是杨的代表作,但欧美则爱《一一》,特别是长达3小时的影片,以一户台北中年夫妇NJ家庭为中心,透过他们亲人、社区、职场和社会关系展开的多线叙事手法,展现四周人物日常琐碎生活众生相,成功探讨了当代家庭、爱情、亲情和生命等课题的意义。

  25年前看《一一》感觉像一部实而不华作品,观众感受了生命及其蕴含的一切。由爱与心碎、记忆与遗忘、成功与失败、婚姻与不忠、生命与死亡等等,重要是时间流逝其中。经过25年的生活沉浸,今天再回顾它,会发现它是一部杰作。杨德昌透过它审视了童年时期的好奇心(小孩洋洋摄影机下的镜头)、青少年时期的不确定性(婷婷介入了友好的感情世界)、中年的遗憾(NJ重遇当年大学恋人、挣扎应否重拾旧欢)等。他们如一个普通家庭,努力充实地过活,寻找自己在这个世上的定位,正如梭罗名言:「大多数人过着默默绝望的生活!」关键是如何去面对它。

  当年杨德昌于台北拍摄《一一》,镜头下的台北让人向往,今天台北成了常住人口持续减少的城市,替台北筑起高墙的楼价,不少年轻人拒于墙外,人们仍是充满着辛勤工作、却无法找到人生意义的悲伤。

  《一一》如小津安二郎1953年的《东京物语》一样,也在探讨城市进步过程中,如何冲击了家庭价值观;杨德昌的遗作《一一》也是,只是观众要如打开已埋藏了25年的时间锦囊般,用了四分一世纪历炼与发展,才能体会其中。谢谢杨德昌、谢谢25年重映的《一一》!

嘉洛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