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新 - 高铁「软件」仍须努力(二) | 北漂见闻

  高铁运行17年,硬件越来越先进的同时,管理水平等「软件」仍须努力,才能改善老百姓的出行体验。笔者上周专栏分享了狼狈的亲身经历,今期再来讲下观察与反思。

  首先,内地高铁预留的检票较短,通常只在发车前10至15分钟才开闸,这种做法或应更弹性实行。根据官方说法,只提前10至15分钟是为精准控制人流,降低月台过于挤逼带来风险,亦是为了避免乘客上错车。但由于暑期或其他出行高峰季节人流密集,各班次列车除了出售常规座席,不知何时起亦开始卖无座票,这就使得乘客人数多于平时。上车人数增加但检票时间未变,自然让整个登车过程变得更紧张。笔者希望,日后车站及检票口可有更多弹性处理空间,或者干脆效仿机场登机的做法,干脆预留至少30分钟检票时间。

  其次,据笔者观察,内地高铁站的检票口,不同班次列车间隔的时间十分接近,有的闸口每隔5分钟,甚至每3分钟就有一班车开始检票。这就导致很多时候排队检票的长人龙里,可能同时有好几班车的乘客。以笔者此前差一点耽误上车的经历为例,人龙向前移动很慢,可能是排在前面的是前一班车,甚至是下一班车的乘客:有乘客因为怕来不及上车,提前几班车就开始排队,如此行事的人一旦较多,就容易出现恶性循环,降低排队效率。要解决此问题,最简单直接的做法就是拉开不同车次检票的间隔时间。

  第三个可以改善的方面,就是高铁站可增派人手,加强对排队候车人流的引导。这一点其实亦可以向机场及航空公司「取经」:设置不同人龙的分割线,监督乘客按次序排长龙;同时实行分批检票制,确保让最临近发车的乘客排在最前,以及同一班次让较远车厢的乘客排在较前位置。

北京拼搏港青
朱小新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