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安业 - 粤车南下的香港布局 | 安业兴邦

「港车北上」快将迎来两周年,「粤车南下」近日亦传来准备「挞匙」启航的消息。运输及物流局表示,特区政府正与各内地单位积极探讨有关详细方案和实施安排,预期会在今年内公布细节;又透露机管局正分阶段完成港珠澳大桥香港口岸人工岛上的自动化停车场,包括「转机停车场」及「访港停车场」,供广东及澳门非营运私家车经大桥来港停泊。

  据报道,「粤车南下」首阶段只容许粤车停泊在港珠澳大桥人工岛的两个自动化停车场。这显然是适应期的过渡性安排,但也具备策略性功能,方便粤澳居民通往香港机场转飞全球,有助巩固本港国际航空枢纽地位。

  社会更关注是第二阶段,据闻会准许获得配额的粤车直入市区自驾游。这类内地访客一般估计是有闲阶级居多,而且当中不乏携老带少到港一游的家庭客,属旅游产业链中的高端客群,有望成为振兴本地消费市道的新力军。

  近年内地兴起「特种兵式旅游」甚至「躺平式度假」,到港只为打卡、行山,即日回程的情况越来越普遍,这固然是时代的印记,却也凸显香港旅游业在吸引高端消费的短板。「粤车南下」恰恰有望填补这个结构性缺口,为这项酝酿经年的跨境运输政策赋予多一层新意涵。

研创新旅游路线作配合

  更重要是,从更宏观的角度,「粤车南下」将深化粤港澳大湾区的融合,进一步拆除三地间的樊篱,为湾区经济和整体发展提供更多可能性。

  当年瑞典与丹麦建成让两地居民自由往来的厄勒海峡大桥,使两地的科技人才、学术资源和产业资本得以高效整合,最终催生享誉全球的「医药谷」(Medicon Valley),不仅成为欧洲生命科学领域的重要创新中心,更成为世界跨区域合作的成功范本。一座让两地自由流动的大桥,往往是一条催生产业集群的生命线。「粤车南下」可进一步释放港珠澳大桥的区域性动能,将来会否成为「大湾区版厄勒大桥」,既值得期待,亦值得探索。

  当然,香港市区车多路窄,「粤车南下」将来具体运作如何,例如配额数量、路程范围、申请资格等,都宜仔细规划。与此同时,政府不妨及早协调,布局以下三点:第一是研究打造具吸引力的亲子游、银发游创新旅游路线,日后可配合「粤车南下」同步出击,为本港旅游业注入新动力;第二是加快完善北都会区交通规划,确保日后南下车辆畅通无阻之余,亦可带动区内零售、餐饮及休闲设施升级,活化社区经济;第三是沙盘推演「粤车南下」全面实施后,对大湾区经济和整体发展可能产生的协同效应,继而作出前瞻性部署,说不定能为香港开拓出一条发展新路径。

  粤车南下既关乎大湾区布局,又牵涉本港交通整体规划,希望政府出台前小心研究,在经济效益和道路负荷之间取得最佳平衡。

曾安业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