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安业 - AI颠覆传统大学之路 | 安业兴邦
网络搜寻龙头Google日前举行I/O年度开发者大会,一口气发布约百项功能更新,多线作战,多点开花,全面出击,犹如强秦出兵战六国,宣示AI进入战国时代。
过去一年,生成式人工智能迎来爆炸式发展,不仅群雄逐鹿百舸齐发,而且性能不断升级进化,令人眼花缭乱,更大为惊叹:OpenAI推出GPT-4o、Sora,一跃从文字走向语音对话,还可指令生成影片;Google则以Gemini主打「万用文书」,一部手机便可即时生成报告、整理电邮、制作简报,堪称职场神器;DeepSeek、Meta Llama、Grok 3甚至Anthropic、Mistral等新星企业也快速抢占阵地。各家互相借镜、交错演化,产品更新速度之快,令不少行业措手不及。
事实上,这场革命式的演进,正冲击着传统学科与职业界线。过往视为「稳阵出路」的专业,如翻译、市场学、程式开发、财务分析甚至法律文书工作等,都可能被AI高效替代。例如以往一个junior programmer要花两星期写后台表格,现在AI十秒已经生成初稿,还附上最佳实践建议。技术门槛的下降与工具普及化,正在颠覆知识与劳动的定义。
要学懂建立稳固人脉圈
那么,今天的大学生应该如何自处?是否还应该以「热门学科」为人生进路的第一考虑?答案或许比我们想像中更复杂。
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在这个AI可大量生成知识、快速学习、即时回应的时代,大学的功能不再只是「知识的容器」,而是「人的网络」与「思考的训练场」。以前读大学,可能有人认为只要埋首书堆取得「First Hon」毕业,便算功德圆满;但将来更受人重视的,是如何培养出对事物价值判断的独立辨析能力,以及透过大学生活懂得如何与人建立连结,甚至建立广而稳固的「人际圈」、「人脉圈」。因为在AI可以自动完成工作的年代,稀缺的不是知识,而是将知识化为价值的能力,人际网络与情感智慧将变得更为关键。
不少创业者与高层管理人都坦言,他们的创业拍档、第一桶金的机会、甚至打开某些行业大门的推手,往往不是老师,也不是课本,而是大学年代的好友,或者宿舍楼下那位一起熬夜的死党。而在大学时期积累下来的社团经验、沟通技巧和统筹能力,上到荷枪实弹的职业战场,可能比课本知识发挥出更大威力。
AI来了,我们或许不能阻止,但我们可以转身问自己:我有甚么是机器永远无法取代的?是同理心?是创造力?是价值观?还是那种在困境中仍能鼓励伙伴前行的坚持?那些,才是你与他人建立真正连结的地方。
曾安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