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安业 - 电子临时回乡证的想像 | 安业兴邦
在企业管理层面中,我们常说效率就是生命。对于忙碌的香港人来说,时间更是无价的资产。日前,中国出入境管理局推出的两项便民新政——港澳台居民可网上申办电子临时回乡证,以及通行证与居住证「双证关联」核验服务,令人眼前一亮。这不仅是技术与制度上的创新,更是一场为民所急、为民所思的政策回应。
就说电子临时回乡证的喜讯,我曾多次听到同事或友人「诉苦」,去到口岸或机场时才发现忘记带回乡证,当下心急如焚,不但打乱原定行程,且需奔波于口岸与补办证件部门之间,耗时又劳累,想起都怕怕。
在香港社会与内地日益融合的今天,无论是创业、就业,抑或求学、生活,越来越多港人已不再把「北上」视为偶尔旅程,而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这种大背景下,简化过境关卡,提升行政效率,已非单纯的便利措施,而是助推双向奔赴、深化融合发展的关键一步。电子临时通行证的出现,犹如为港人插上「随行之翼」——毋须需到场申请、毋须等待邮寄,只需数码设备,数分钟内便可完成办理,七日有效,真正做到「一指之动,通行无碍」。
措施公布后,已有立法会议员建议中央「加码」,研究将回乡证由现时纸本变电子化,携带更方便,而且永远不会有丢失或忘记携带的烦恼。
展现大湾区融合广阔前景
在今日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过去看似遥远的愿景,说不定在不久将来便会成为现实。电子临时回乡证有如一次制度试验,如果证明行得通、行得好,再下一城相信绝非难事。
我们甚至可以想像到更广阔场景。将来若真的有了电子回乡证,便可与数字人民币钱包和政务平台等串接,在内地搭高铁、订酒店、办理银行手续,「一证办妥」,犹如为生活方便开了一道「无限之门」。
事实上,中央近年已持续有序地推出多项便利港人措施,例如去年7月起,非中国籍港澳永久性居民可申办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5年内可多次往返内地,每次可停留90天。又例如大湾区跨境公共交通卡已实现了粤港(岭南通与八达通)、粤澳(岭南通与澳门通)的支付互联互通等。国家领导人多次强调,支持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这份支持不止体现于政策字句中,更在每一项便民服务的落地之中。
细数近年中央惠港之举,从抗疫支援到「三趟快车」、从大湾区青年创业基金到扩大个人游与免税额,再至深化CEPA与推动金融互联互通,每一项措施皆非孤立事件,而是承载着一份对香港社会的深厚情谊与长远思量。
今次电子临时回乡证措施正是小中见大,不止显示出内地政务数码化正全速发展,更可以瞥见在科技赋能下,大湾区融合的广阔前景。
曾安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