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安业 - 对抗脑腐要求真 | 安业兴邦

在资讯过盛的后数码年代,谁会想变成脑腐(Brain Rot)?「脑腐」意指个人心智状态在过度消费琐碎或单调的内容后,所呈现的衰退现象。这《牛津英语大辞典》年度词汇,实在发人深省。

  没有人会想变成脑腐的,但当大家都习惯了接收社交媒体上快速又短促的文字、短片、迷因、懒人包时,而偏偏这些内容缺乏深度(甚至误导),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人们容易专注力散乱,长远下来便不能长时间阅读,对时事、学问与常识失去兴趣,渐渐地,大脑便失去思考及批判与学习能力。

  再加上搜寻器发达又免费,利用AI工具便能弹指间取得答案,过度依赖下,削弱个人记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演变下来,人们更倾向接受简单化的答案,而非探讨更复杂的视角。大众心智普遍倒退下,人际关系与社会问题只会加速恶化。

培养媒体素养

  脑腐其实不是新词汇,1854年已出现在美国作家Henry David Thoreau的散文集《Walden》:「当英国致力于治愈马铃薯腐烂时,难道没有人试图治愈更广泛的脑腐吗?」这不就是今天我们面对数码网络垃圾内容的严重问题吗?

  传媒研究中,早有「降智」(Dumbing-down)效应一词,原本是指媒体内容为了迎合大众而简化、娱乐化;像电视机的出现令娱乐普及化,西方学术界便提出了降智危机。由降智到脑腐,大众实在需要区分网络及社交媒体上甚么是正确与重要的讯息。因此,培养媒体素养(Media literacy)在今天尤为重要及逼切。

  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数年前创立了「浸大事实查核」组织,为应对香港的虚假新闻和错误讯息问题出力,同时间亦以提高公众的媒体素养、促进相关学术研究的创新,推动与新闻业界及教育同行的协作为目标。面对内容农场式写作手法、以偏概全呈现的文章,刻意剪辑的短片,还有别有用心的人以「部分真实」混合「部分错误」来误导网民,事实查核能让大众在接受资讯时有所警惕。

  当然,我们没可能每一条资讯也Fact check,但在个人层面上,必须能够保持心水清,不要人云亦云,既不要被网络风向带着走,也不要被演算法困住,接受单一的讯息,成为无知脑腐的人。在过度快速的网络世界游走时,保持思考判断能力,有怀疑时便主动查核。

曾安业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