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安业 - 缔造和而不同的社会 | 安业兴邦
对于听障社群,你有多少认识与误解?近日有一出题材看来小众但其实故事十分大众又饶富意义的电影《看我今天怎么说》上映,这电影更获得七项金像奖提名,导演与编剧的用心及投入,真是殊不简单。
《看我今天怎么说》以三种不同的听障程度及家庭背景,描绘了三个年轻人在寻找不同身份认同的过程,三人交集互相支持,偶有因理念不同而产生矛盾。这电影笔调轻松不沉重,题材感人之余,更希望让人了解听障人士在社会上的发展。
在电影中的年轻人Alan(吴祉昊),他切换口语和手语均十分自然,如果用香港人精通两文三语来作比喻,就会是因应不同情况、不同内容运用而中英夹杂。电影的手语指导老师海鸟本身是聋人,他在一个传媒专访提到:「手语是聋人之傲⋯⋯。在手语中,表情很重要,面部肌肉有运动和拉扯。健听说话时通常只动嘴,未必会有太丰富的表情,所以打手语会让人年轻。」
他的一番话,正好回应了在2006年,香港中文大学手语及聋人研究中心开展的「手语双语共融教育计划」,创办人之一邓慧兰教授指出:「手语双语学习有利脑部发展,因为打手语除了刺激左脑负责语言处理和逻辑思维的区域,也兼用主宰视觉的枕叶、处理空间认知的顶叶和控制自主运动的额叶。无论聋与健,人人都希望自己脑筋更灵活。学手语除了获得语言知识,更裨益大脑各功能的运作。」
推进手语双语共融教育
对手语就是母语的人士而言,让聋童及健听儿童共同在手语双语的方式下接受教育,就是缔造和而不同、互相尊重的社会发展的基本。好像电影中提到的学校,早年是以融入「正常人社会」为目标,听障学童在校内以训练读唇为目标,禁止运用手语,这自然会令听障与健听两个界别筑起了鸿沟。
「手语双语共融计划」推广了十几二十年,现时计划已由婴幼儿期教育发展至中学教育,目标为建立一个「一条龙」式的聋人教育模式,让听障学童能够享受平等的教育,参与一个共融的社会。有参与计划的家长更认为,学习手语反而帮助了孩子学习口语。
其实坊间组织也落力推广,好像2008年成立的香港手语协会以及香港手语专业培训中心,便是香港首间由聋人自行营运,提供基础至专业级的手语培训课程及专业手语传译服务的中心。
一如电影中天生是聋人的子进(游学修),没有因自己听障而自觉身份有所不同。相反,他为用手语沟通而骄傲,因为这就是他的母语。只有更多的同理心,更多的参与,才能达至共融,人人平等。
曾安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