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达智 - 乾隆中法文化桥梁 | 智智乐GO

  附图为法国瓷器工匠为乾隆皇帝制作的瓷盘,在西九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展出,名为:「当紫禁城遇上凡尔赛宫——十七、十八世纪中法文化交流」数量精而广的极珍贵展品当中,并非在下情有独钟,却是乾隆特别落单在法国制作的其中一项珍品。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巧妙安排,将同一款式,却为清宫制瓷工艺匠出品,放在法国制品一旁,予观众参考比较;第一眼,凭借从小对江西瓷器图案及色彩的视觉浸淫,学会欣赏「留白」与「朦胧」;反而对色彩鲜艳、线条明朗的法瓷产品(及日后稍稍认识的传统日本仿中国及欧洲制瓷)略嫌硬朗!

  然而乾隆皇帝并不如是想,从他祖父康熙皇帝三十二年(1693年)开始,清宫在负责制作及管理皇家工艺用品的造办处设立珐瑯作,尝试将铜胎画珐瑯技术用于珐瑯彩瓷的制作。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掌握画珐瑯技艺的法国耶稣会教士陈忠信(1690 - 1762)入职珐瑯作,令清宫珐瑯技术取得极大突破。康熙时期的珐瑯彩瓷风格华丽,釉色浓艳,造办处工匠利用晕染和混色等欧洲油画技法,丰富了珐瑯彩的绘画表现力,他们采用的珐瑯料多从欧洲进口,而素白瓷胎则在中国制瓷中心景德镇烧制。

  乾隆父亲雍正皇帝深爱个子小巧的胭脂红釉粉彩瓷「花蝶纹碗」(是次展览其一重点展品),西方陶瓷史界称胭脂红釉粉彩瓷为「Famille Rose」。胭脂红釉创烧于康熙晚期,由欧洲传入,为清代稀有的色釉品种之一。雍正的至爱瓷碗以胭脂红釉色地结合粉彩,瓷胎体极薄,釉色粉嫩娇艳,茹素且素以节俭著称的雍正皇帝也爱不释手,拜倒胭脂。

  从家族的宗祠、书室建筑细节所见,感觉木雕、金雕等清代视觉影响的细节,特别斑斓鲜艳;以为满清从马骑获得政权,民族性比较粗犷,对色彩及线条的要求亦偏向「明码实价」,原来背后却有颇为深远,来自路易太阳王朝凡尔赛宫的影响;为求精准,乾隆皇帝舍弃清宫制瓷而落单予法兰西瓷艺高匠,可说这位以国势及风流情操著名的皇帝对艺术品的精准要求亦高人一线,实为中法文化桥梁!

邓达智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