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嘉欣 - 吃饽饽 | 欣语京城
朋友要到北京旅游,请我帮忙于「富华斋饽饽舖」订座吃下午茶。吓,甚么「波波」下午茶?(「饽」跟「波」在普通话同音)我完全不解。于是在网上搜寻,才知道「饽饽」是传统北方糕点的名字,于元朝已出现。当时蒙古人用牛油、羊油制作糕点,称为饽饽。到了清朝,满族人也叫糕点及面食做饽饽。
饽饽的原材料为面粉,加工制作成糕点。满、蒙都是游牧民族,长期在外捕猎及征战,携带用面粉做的饽饽既方便又饱肚。后来慢慢养成了在居家日常饮食也吃饽饽的习惯。随着满族人入主中原,也将这种甜点带入关,饽饽成为北京小食,例如大家比较熟悉的萨琪玛、驴打滚,还有其他北方盛行的玫瑰饼、太阳饼等。从前的北京更是婚嫁、过年过节时亲友之间互相馈赠的食品。
说回朋友想去的「富华斋」,原来是北京其中一间专售卖饽饽的老舖,店主为宫廷御厨后人,主打清朝时期的皇室宫廷点心。在北京历史上有好多著名的饽饽舖,大部分都有个「斋」字,例如正明斋、瑞芳斋、桂英斋等。但随着时代的变迁,许多老字号饽饽舖都面临着工艺失传和市场竞争的挑战,传统饽饽舖已为数不多,但仍有如稻香村及富华斋等品牌坚持传统,同时不断推出创新产品及利用网红在社交媒体宣传,应对年轻消费者的需求,承传北京的传统文化。
张嘉欣
最Hi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