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榕榕(Ruby) - 适合自己的腕表 | 榕榕细语
如果大家有留意榕榕的社交平台,或许会发现我最近加入了香港电台第一台的一个全新节目《港识生活馆》。这节目以知识构建,内容包罗时尚、艺术、创意和人文,逢星期一主题便跟时尚有关。在刚过去一集的嘉宾,就有Watch Professor学院创办人兼独立表评人陈楷逊(Carson Chan)。
陈楷逊于美国加州州立理工大学毕业后回流返港,先后担任过Richard Mille亚洲区总经理、Bonhams拍卖行亚洲董事总经理及高级腕表部主管,现于瑞士高级制表基金会(Fondation de la Haute Horlogerie, FHH)出任总理事一职,以顾问身份推广瑞士高级钟表文化和培训学员,他的三个身份都是离不开腕表。
在访谈中有一段对话令我留下深刻印象,他谈到不少人都有一种错觉,就是如要入手腕表,必须有一定的财力去购买、去收藏、去投资。但其实不一定如此,腕表和衣服非常类近,某程度上是反映个人品味。大热款式的腕表不一定适合你,就像买衣服时,要了解剪裁是否适合自己一样。或许因为衣服是我们较常接触到,很容易当下就能判断出来,但买腕表时往往会堕入迷惘,不知道如何拣选适合自己的,结果就随着潮流走,甚至干脆以身份象征作为入手的条件,是否配合自己腕形或性格已成次要。
腕表收藏者都认为,收藏是分阶段性的。第一阶段处于还在认识腕表界,会多做资料搜集。第二阶段就是买一些较罕有腕表,那些腕表或许有着无人不晓的地位,甚至价值不菲,入手困难,但又可能未必适合自己。再进阶一点,第三阶段的收藏家会收窄入手范围,因为他们有了经验,对腕表与自身有足够认知,知道甚么才是最适合,能够从中凸显品味与自信。
腕表和衣服一样,很多时消费者单看介绍后就顺着潮流盲目入手,却未有好好试戴过、认真感受过才判断是否适合自己,变相被潮流牵着鼻子走,甚至担心买了非主流款式的腕表而不被认同。Carson这番话也给我带来反思,他建立Watch Professor学院这个平台,正正希望给大家更好的渠道多认识腕表,对腕表有了全备的知识,自然有助在过程中寻找出真正属于自己类型。
除了收藏腕表与购买衣服,这番话某程度上亦能套用于人生大大小小的事情之上,实在发人深省。
冯榕榕(Rub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