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聊FUN享 - 消除丙肝医患合作至为关键 | 医聊FUN享

丙型肝炎是由丙肝病毒(HCV)引起的肝炎,估计约0.3%香港人口曾感染丙肝病毒,即约逾20,000人。过往丙肝治疗的效果不大,慢性带菌者甚至有机会并发肝硬化及肝癌,直至近10年出现口服抗病毒药物,丙肝治疗终于打了一场胜仗,但最后成败关键仍在于医患合作。

  肠胃肝脏科专科方文聪医生表示,HCV主要透过血液或性接触传播,例如共用针筒、使用未经彻底消毒的器具进行穿环、纹身和针炙等。在1991年之前,输血也有机会感染HCV,直到1991年后香港红十字会开始为捐血者检测丙型肝炎病毒才解决这个问题。相反,一般社交行为如同枱共膳或拥抱等则不会传播HCV。

特效口服药带来曙光

  「丙型肝炎病征一般在初期并不明显,但感染后可能出现的征状包括疲劳、食欲不振、恶心等。根据研究显示,约有七成HCV感染者会成为慢性带菌者,并且在多年后进一步发展为肝纤维化,最终并发病变肝硬化以至肝癌。」方文聪医生说。若怀疑自己感染HCV,或在体检中验血发现肝酵素水平超标,方医生称需要进一步检测丙肝病毒抗体(Anti-HCV),以及丙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HCV RNA),以确定是否感染HCV。

  在治疗方面,旧有方法是注射干扰素,但治疗成功率仅40-60%,并有很多副作用。此外,干扰素并不适合已经出现肝硬化相关并发症的患者。

  然而,近10年来,新型口服「直接抗病毒药物」的出现为丙肝病人带来了曙光。药物疗程一般只需8至12星期,根治成功率超过95%,而且副作用少。患者一般需注意抗病毒药物有机会与其他药物出现相互作用(Drug-drug Interaction),而需要调整药量或转换药物,较常见例子包括抑制胃酸药或降胆固醇药,所以患者接受治疗时必须遵从专科医生指示服用。

  为了达到世界衞生组织(WHO)在2030年消除丙型肝炎的目标,方文聪医生指医管局近年扩阔药物名册,让病情处于不同阶段的患者均可接受治疗,惟最大挑战是找出所有丙肝慢性带菌者,并给予适当的治疗。

筛找慢性带菌者给予免费治疗

  两年前医管局开始推行一项以消除丙肝为目标的计划,从官方系统纪录中筛找所有曾经验出丙肝病毒抗体,而未曾接受有效治疗的人士,为他们进行HCV RNA检测、肝功能检查及肝硬化扫瞄,一旦确诊便为患者提供治疗。方医生表示,「已有很多患者受惠于此计划而能提早接受治疗,但亦有不少患者已经没有在医管局辖下医院或门诊覆诊,致使院方难以联络他们,甚至有人一听到『医管局联络您』,便以为是电话诈骗,接到医护人员来电时心存疑虑,拒绝治疗。」尽管面临很大的困难,但当局仍将继续努力,通过肝科护士和宣传途径让更多人了解这项计划,令计划顺利进行。

  因此,要消除丙肝,医生和患者之间的沟通至关重要,医生应该为患者提供正确的讯息,解答他们的疑问,并鼓励他们接受治疗;同时,患者应该积极参与治疗过程,遵从医生的建议,并按时服药及覆诊。只有通过医患合作,香港才能真正实现WHO消除丙肝的目标。
 

肠胃肝脏科专科方文聪医生
肠胃肝脏科专科方文聪医生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