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安业 - 香港非遗——文化和经济的宝藏 | 安业兴邦
每年6月第二个星期六是「国家文化及自然遗产日」,近日香港不同政府部门和一些民间机构纷纷响应,推出活动展示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承传与发展面貌,让我们难得在紧张繁忙的都市节奏中,可以再次重温这些珍贵又充满生活气息的独特文化珍宝。
事实上,这些推广可谓尽得「天时」与「地利」。大家刚开心度过的端午节,正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传统民间节日,大澳龙舟游涌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香港不折不扣是个非遗大宝库!
一个城市的兴起与变迁,必然会在岁月的轨道中留下痕迹和记号。香港非遗的其中一个独特性,是密集而多元。小小的110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竟拥有480个清单项目,其中具有高文化价值及急需保存的「代表作名录」多达20项,遍及表演艺术(如粤剧、南音)、节庆(长洲太平清醮、中秋大坑舞火龙等10项)、自然界知识(凉茶)及传统手工艺(如港式奶茶、搭戏棚)四大范畴。在偌大无垠的时间宇宙中,如果每项非遗是一颗星,香港这片星云是多么的璀璨耀目,实在值得向世界各地游客推介。
难得的是,香港不少非遗项目都是环环相扣,绝对有条件串连成盛大旅游项目,发挥一加一大于二的巨大吸引力。例如2011年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的中秋节大坑舞火龙,同扎花灯、粤剧、戏棚、花牌制作等一脉相承,若能花点心思设计打造和推广,国家级非遗随时可变成国家级甚至世界级文化盛事和旅游项目。
具浓厚本土特色盛事助吸游客
又例如春秋二祭、长衫和盆菜之间也有着紧密联系,这是香港新界宗族聚会的文化图腾。以前村中长老在春祭和秋祭穿起长衫,主持仪式,然后整条村的村民围在一起食盆菜,当中蕴藏着千百年东方文化重视敬天法祖、族群团结的社会文化传统,同时又具有香港特色的时代风貌。
早前端午节连同周末3日假期,不少港人趁机北上消费,在假期首日的周六,有逾52万港人离境,当中近8成是北上,创复活节后高峰。再回顾5月份母亲节各过境口岸的澎湃人潮,反映市民北上度假消费已成常态。香港要振兴市道,就要吸引更多世界各地游客来港,「非遗盛事」有浓厚本土特色,别树一帜,而且可年年举办,可持续性强,实在值得研究。
当然,从文化承传角度,推广非遗可让市民对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华夏文化有更深认识、认同和光荣感,从而培养出更深厚家国情怀、更积极正面人生观,对一个城市而言,这又是另一份无法衡量的巨大价值了。
曾安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