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梦 - 当汤显祖遇见莎士比亚 | 在岛上读书
近读香港中华书局出版的《姹紫嫣红开遍——昆曲与历史文化》,细听著名历史文化学者郑培凯教授分享昆曲千年流转的奥妙,获益匪浅。
郑教授欣赏昆曲、研究昆曲,更普及昆曲。白先勇先生为此书撰写序言,称郑教授在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主持的昆曲课程及衍生出来的昆曲活动,在香港的昆曲教育及推广数十年如一日,「历时最久、最有系统、影响最深广」。艺术的普及与传扬,非得有心人孜孜不倦、绵绵用力,方能久久为功。
书中收录的文章,是郑教授在20多年间陆续写成,既从学术层面厘清昆曲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瑰宝的历史文化意义,也是一位资深昆曲迷的听戏心得放送。书中尤其让我印象深刻是他由汤显祖与莎士比亚两位大剧作家的对比分析,引申出东西方文化哲思的互为映照。
汤显祖与莎翁均为1616年逝世,在通讯并不便利的年代,两位东西方戏剧界巨人应互不相识,但在数百年后的今天,两人的作品及其在戏剧与文化界的地位常常被并置谈论。在郑教授看来,两位文豪虽用不同语言、在不同背景下创作,但其作品中对人生的观察、对人性的析解却有惊人的相似。如是「理一分殊」,恰恰是文化之于个体的奥妙与魅力,或也是古老的戏曲乃至更普遍意义上的艺术至今仍常谈常新的缘由所在。
李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