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明新 - 犍陀罗--留有八字须的观音大士 | 猛料阿Sir讲古

  近期香港和深圳在文化艺术发展都非常兴盛,香港的故宫文化博物馆定期展出一些国宝,吸引很多国内及全世界喜欢文化艺术的人到港参观。而在深圳博物馆近期亦与巴基斯坦七间博物馆和故宫博物院共同展出古代「犍陀罗Gandhara」文明发展的艺术魅力及其对中国乃至东亚的深刻影响。

  「犍陀罗」一直为不同的王朝政权所掌控,文化面貌丰富多样,地区间文化类型互相混杂。从伊朗系的阿契美尼德王朝(西元前550-前330年)、希腊系的马其顿王朝(西元前336-前323年)、印度孔雀王朝(西元前317-前189年)、希腊化巴克特里亚王国时期(西元前2-前1世纪)、中亚游牧系的塞人时期(西元前1世纪-西元1世纪)到贵霜王朝(1世纪晚期-3世纪)和寄多罗贵霜时期(4世纪中期-5世纪中期),不同语言、不同族群和不同文化背景的统治者先后掌控犍陀罗地区,奠定其历史文化发展与繁荣的基础。

  古代犍陀罗的考古遗址主要分布于今天的兴都库什山和喀喇昆仑山的南端,包括巴基斯坦北部的白沙瓦河谷到印度河东岸,以及阿富汗喀布尔河谷东部一带。是丝绸之路连接南亚次大陆的重要枢纽,地中海文明、伊朗文明、中亚草原文明和印度文明的交汇之地,多元文化在此激烈碰撞后锻造出丰富多彩的文明。来自古希腊的神话、美学和哲学,来自西亚的琐罗亚斯德教、弥赛亚信仰以及来自南亚的印度教、佛教在此传播,相互影响,奠定了此地成为世界宗教中心的地位。通过丝绸之路沿线多元文明交流和融合,互相学习和借鉴对方良好经验,在亚洲文明传播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始于贵霜王朝(1世纪晚期-3世纪)的犍陀罗佛教艺术,通过丝绸之路经新疆、河西走廊进入中原腹地,推动了中国早期佛教文化与艺术的发展;犍陀罗艺术影响下的斯瓦特、喀什米尔与吉尔吉特艺术,通过西藏西部进入中国青藏高原,为10世纪以后藏传佛教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养分。

  此次展览文物共203件,包括来自巴基斯坦的173件和故宫博物院30件,只可用精彩绝伦和难得一见来形容,当中很多巴国文物更是在我国首次展出。当中包括佛陀释迦牟尼的一生和他不同时期的不同面相,最难得还是佛陀涅槃时,信徒和弟子围着祂的雕刻是非常罕有。另一位更为我们熟悉就是观音大士,祂站在佛陀的右边,是一个长有八字须的大汉,与我们日常所见的观音大士有显著的不同。

  希望这展览能移师香港,让香港市民和旅客有机会欣赏这难得一见的宗教艺术。

何明新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