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安业 - 港新股有力重拾辉煌 | 安业兴邦

早前不少网民曾戏谑香港已成「国际金融中心遗址」,遗址当然不是,但讨论亦反映金融业是香港赖以成功的命脉之一。多年来不少企业在港上市后逐渐壮大,逐步将香港塑造成全球资本趋之若鹜的金融殿堂,因此近年香港全球新股(IPO)集资市场排名拾级而下,去年更一度落后印尼,惹来市场关注。不过近期随着港股回升,加上地缘政治争拗加剧,香港新股市场或能迎来转机。

   先说明一下,「香港IPO集资差过印尼」其实是去年首3季数据,最终2023年全年香港全球排名第6,虽说是近年最低,但仍高于印尼,仅差于上海、深圳、纳斯达克、纽约和印度,其中印度受惠地缘政治风险,按IPO数量计更是2023年全球之冠。

  事实上,企业上市首重估值,其次是股市成交,两者牵涉企业能够从资本市场取得多少资金,支持未来发展所需。集资以外,能否对企业形象和未来发展提供帮助亦是重要考虑。

   相比内地和美国,香港在估值方面其实一直没有优势,特别是科技股,在中美两地上市往往有更高估值。香港卖点一向是在估值不错的前提下,同时有利内地企业向外发展、或是海外企业期望吸引内地投资者。

  综合以上所述,要分析过去几年香港排名倒退原因,有着自身因素,也有外围因素和偶然性,其中港股大跌就严重拖累上市估值。投资者理念很简单,既然二级市场大量「平货」,自然不会考虑多数要「贵买」而且须等待交收(过去是T+5)的IPO。

  经济环境变化亦是重要因素,近年香港新上市企业大多来自内地,在中国近年经济增长放慢,加上大型企业普遍已经上市下,自然乏人接力;另外,疫情期间市场生态突变,大量企业选择到美国以特殊目的收购公司(SPAC)「借壳」上市,以节省成本和时间,也对香港吸引企业上市造成影响,更不要说或有个别国家国营企业在当地上市,突然推高该年集资额的个别因素。

市况回暖估值看升

  参考2016至2023年数据,可以看到香港在2020年或以前,仍然稳坐在全球新股集资首3位,但在2021年随着SPAC模式大受欢迎,全球新股集资额由每年约1300亿至2000亿美元水平,一下子跳升至4600亿美元,加上个别大型IPO在其他市场上市,才令香港排名跌出3甲。而阿布扎比和印尼近年都有大型国企在该国上市,令香港更添压力。

  不过笔者观察到,部分负面因素近期已开始出现变化,其中港股回升,虽然目前较高位仍有距离,但估值已见上升,据闻已有企业开始研究重启IPO。其次是中美角力加剧,例如期望到美国上市的内地快时尚品牌SHEIN,近日就传出美国上市遇阻,虽说不少报道指SHEIN可能改为选择伦敦而非香港,但中美间日趋激烈争拗,对谋求海外上市的中资企业而言,的确可能令香港重新成为其中一个可行选择。

  不过正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香港亦需要打好基础,才能在机会出现时好好掌握。近年港交所(388)在市场改革和推广方面做了不少功夫,例如新设SPAC上市机制、引入新系统FINI缩减企业上市交收天数(T+2),甚至到中东进行推广等,虽然未必能够即时见到效果,但希望可以一步一步改善各个部分,加上与港府努力推动并扩大互联互通,扩阔投资者基础,当市场环境逐渐由阴转晴,相信香港新股市场一定有力重拾辉煌。

曾安业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