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新 - 提升支付便利性(二) | 北漂见闻

  便利境外人士支付的政策文件陆续发布,执行情况又如何呢?笔者于「五一」长假期间前往上海,在南京路步行街的多间百货公司,均看到商户的收银台前,贴出支持各类境外银行卡及支付工具宣传标示。支持的支付工具包括香港的八达通、BOC Pay,澳门的BOC、ICBC、MPay,韩国的Naver Pay,以及日本、新加坡等当地的电子支付工具,可以说东南亚各地的电子支付工具已基本覆盖。

  除了电子支付工具,近期内地对于境外银行卡的接受度亦有所提升。据笔者的一位法国朋友表示,其日前在云南游玩,已能用境外卡支付住宿的房费,可见政策措施还是有成效的。

  对此有网友指,此举是亡羊补牢,对于吸引海外游客难有实质帮助。但笔者认为,这些便利措施「晚到好过无到」,至少反映当局从善如流,愿意吸纳不同意见的包容态度。

  事实上,关于电子支付,国内外消费者在使用偏好方面有较大差别。内地消费者习惯微信和支付宝的QR Code模式,不是用手机扫别人,就是打开自己的码让别人扫,越来越多的地铁闸机和巴士也推出「乘车码」,扫一扫即能乘搭大部分交通工具。海外消费者则习惯直接「嘟」卡模式,无论是香港的八达通、信用卡,或者是苹果手机的Apple Pay,都通过近场无线通讯(NFC)技术,将卡或手机贴近收银机即可完成支付。

  两种支付方式各有优劣,扫码太过于繁琐,需要打开手机并连结网络,支付效率偏低,但优点在于对设备的要求不高;「嘟」卡模式优点在于方便快捷,而且毋须网络,不足之处在于仍然需要一张实体卡,或者对流动设备有一定要求。

北京拼搏港青
朱小新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