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新 - 火车下铺唔坐得?(二) | 北漂见闻

  早前内地一名年轻大学生在卧铺火车上因捍卫私人空间而挂起帘子,结果遭中铺的中年大妈直指自私。对此社交网络上的观点不一,引发「下铺应不应该给人坐」的争论。然而笔者认为,与其在道德层面上探讨,更应该关注的是,为何会产生这样的争拗?有没有从源头上避免冲突的方法?

  笔者在内地生活十多年,亦坐过不少次卧铺火车,包括旧式的绿皮火车及新式的「动卧」。个人整体感觉是车厢设计未足够考虑乘客最基本的需求,例如卧铺车通常根据床铺的舒适度,分为软卧和硬卧。其中软卧为四人一间,除了2个下铺,每间房门外的走廊上都有2张活动櫈,刚好够上铺的人坐;硬卧则为6人一间,走廊上还是只有2张活动椅,除去下铺,必定有2人无地方坐,乘客之间不得不自行协商互相迁就。

  与之相关的另一方面则是购票机制,如今火车票都是实名制,常见的购票管道是12306官网或流动应用程式加网上支付。但该系统屡遭诟病的是,所有的坐卧席位都随机分配:乘客购票时先支付下铺价格,若系统未予分配下铺则退还差价。随机安排的过程中,未考虑性别、年龄及身体不便等方面的差异。一个6人的硬卧间,往往是男女老幼混搭,更有甚者是女性可能不得不面对与一群男性共处一室的尴尬。

  仅从以上两点出发,最后的卧铺席分配结果,必然会隐含许多潜在争拗位。因此改进之处,一方面,可从硬件上改进车厢的设计,如增加活动座椅;另一方面,可从软件上改进大资料及相关演算法,尽量将同一性别的乘客安排在一起,或设置专门的女性车厢,并将60岁以上长者安排在下铺。相信以如今技术,想要实行或许不是难事。

北京拼搏港青
朱小新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