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松坤 - 为官一任 | 气定乾坤
ESG理念的兴起,令具有相关专业才能的人士成为炙手可热的职场宠儿,市面上不乏以高薪厚职招兵买马的机构;另一方面,亦推动企业愈发重视人才库的建设,除了优厚福利,不少公司都愿意投放资源,鼓励雇员继续进修,报读与本职专业相关的课程。
问题是,怎样才叫「相关」?机械工程出身的想学多一门土木工程或化学工程,估计不会惹来甚么质疑;但如果学环保出身的想报MBA、读文学的希望取得ESG专业资格、又或者本身就是ESG专业的打算多考一个会计师牌……又算不算「相关」?这类申请批还是不批?
在此问题上,本篇想探讨的重点是——培育后辈、建立人才梯队,身为上司、管理者,眼界和魄力甚为重要!
顺带一谈,早前看到这样一则统计:在(内地的)33个与ESG相关的高级管理人员变动中,有11人此前并无可持续发展岗位的工作经验;而且有2人更是在没有任何相关经验下,担任首席可持续官一职。就事论事,带来的启示在于——ESG工作似乎并不专属于某个特定的人群。
对于个人职涯而言,成为企业所需要的ESG人才,固然会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对于多数人来说,更应前瞻思考的是:如何持续增值,在未来5年、10年乃至更长时间保持「身价」,让自己成为在原有专长之上,兼具ESG视野的人才。在这点上,主管的鼓励、推动和帮助尤为可贵。
或许,比「ESG人才」更重要的,是「人才ESG化」。为人主管者,曾经也是下属;今天的下属,日后都有机会成为管理层,更应明白如何从自己走过的道路中总结经验,帮助同事一起成长,并且鼓励他们超越自己。这,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应有之义。
人才培养,本就是一种对未来的投资。行文至此,想起内地官场常说的「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虽然「管者不是官」,但手中权力无论大小,都应该用在实处、做实事。
社会的发展需要绿水青山,同样地,企业的进步也需要我们的人才「四季常青」。
煤气公司集团环境、社会及管治总监及集团企业事务总监
杨松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