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明新 - 香港渔港文化--晒家艇 | 猛料阿Sir讲古
香港与渔民有千丝万缕关系,香港名字都是由渔民而来,所以英文译名是渔民口音「康HONG港」而非粤音「香HEUNG港」;林村许愿树抛宝碟也是源于大埔住家木艇渔民防火的意识,把祭祀用过的金银衣纸及符咒抛上树上代替燃烧。
以往香港几乎每区都有渔民聚居及晚上可见渔火点点。渔民一家大小都住在同一条船上,出海捕鱼之外,不论煮饭、娱乐、工作、吃饭和睡觉等都在船上,因大量渔民聚居在一起,逐渐形成一个别具特色的自给自足水上小社区,一般衣食住行日用品一应俱全,应有尽有,如卖粥品粉面的粥粉艇、卖食水的水艇、卖蔬果的生果艇、杂货艇、宴会厅船等,更有「另类」经营的赌艇和花艇。但随填海,市区发展和渔民生活改善搬了上岸,大部分的渔民聚居地铜锣湾、筲箕湾、大埔、鲤鱼门、西贡和黄竹坑涌尾等的渔民小社区都消失于无形。
现时可算是保存得较完整的只有香港仔,但事实上已濒临消失边缘,如不及时保育这仅存的渔民文化,相信于不久的将来亦随发展,例如起动南区,而消逝。
有见及此,香港仔原居渔民自发保育其独有的文化及生活方式,为了让更多人认识这香港固有文化,他们近期在香港仔海旁设了一个「Pier 6」。介绍渔民过往的生活方式,又举办文化旅游,供游客和本地学生等团体多了解香港独有的渔民文化。
当中包括在香港仔避风塘乘坐传统木舢板穿梭于渔船和浮动房屋,认识及参观渔民「晒(住)家艇」,晒家艇始于70年代,很多渔民富裕起来,一些搬了上岸,但有些仍留在船上,把他们简单的木艇升级为晒家艇,艇多是固定不动排列在避风塘内,男人随渔船出海捕鱼,妇女在艇上看管孩子和照顾长者,有空时会帮手修补渔网和捕鱼工具等,更兼顾晒咸鱼,虾干和鱿鱼等海产工作。
又可顺道游览渔民守护神天后和洪圣古庙等,及认识朱大仙水面醮和天后、洪圣诞。不可不提渔民当中很多是信奉耶教的,圣神修院屹立在山上,水上传教士很早已在其中传福音,天主耶稣亦和其他神祇活在其中。
最特色还是很多是岸上人不认识的,大家可透过沉浸式体验,感受快要消失的水上人衣食住行生活,更可吃一顿丰富的渔民餐或简简单单别具风味的真真正正「艇仔粉」。
何明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