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立门 - 闹市灯饰|慢活时代

政府积极催谷夜经济,虽然有点口惠而实不至,但在商界积极响应之下,部分地区的夜间消费似乎开始有些起色。上星期有两个晚上我在中环和铜锣湾吃晚饭,约十时许散席时见街上人气不弱,兰桂坊一带更是人头涌涌。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是近来各个国际展览会重临香港,带来了不少外国游客。

以前的香港夜色很丰富,不但有世界闻名的海港夜景,闹市内也有由霓虹灯招牌组成的五光十色的街景。这种街景是有机地自主形成,不是经政府规划筹建,政府当年对室外悬挂式招牌的规管较为宽松,反而是它们可以蓬勃起来的原因。电影《梅艳芳》里用特技重塑出来的都市夜色,就是七、八十年代铜锣湾和旺角的街景。

霓虹灯制作早已式微,这种街景只能供人缅怀,但当年的街景还有由政府或地产商布置的各式节日和节庆彩灯。我记得中环遮打道、德辅道和金钟道一带的行人天桥都张灯结彩;九龙方面,整条弥敦道和尖东区也装饰得很漂亮,为节日增添色彩和气氛。可惜现在即使过时过节,这种彩灯已很少见,有也只是小型的,聊备一格而已。

若要让市民和游客夜间在街上流连多一会,我建议政府出手,或鼓动商界在市区的主要道路上布置彩灯装饰,而且要一年到晚都有,每逢节庆则要再加码。今天,人人都爱打卡,把夜香港粉饰一番,便不愁没有打卡位了。

杨立门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