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明新 - 大馆元创方与公屋|猛料阿Sir讲古
大馆、元创方(PMQ)和公屋,看落风马牛不相及,没有甚么关连,但当大家去过PMQ便发现,PMQ无论外形和内陇设计,特别是长长的走廊,住户用作公共空间,煮食和公共厕所浴室等都与美荷楼无异。翻查旧档案及口述历史等发现三者都有「血脉相连」的关系。
1950年前后正值日本投降后不久,国民党和共产党发生内战,国民党败走台湾,新中国成立不久又支援朝鲜人民参与韩战,英国人重新管治香港。曾在马拉警队服役及二战时被日本军囚禁在新加坡集中营的麦景陶Duncan William Macintosh(1904—1966年)到香港从军政府手上接掌警务处,百废待兴。港督葛量洪Grantham与他都认同,社会稳定和良好治安至为重要,这需依赖一支质素好的警队。
让前线警察安居是最基本的条件。那时新雇用的警察居住条件非常差,较幸运的获分配在中环奥卑利街旧监狱监仓改建的斗室居住,其他只收取五元补助金,租住山边寮屋或更差的环境,使他们无心工作,最糟糕还是容易接触到扩张势力的地下帮会,天地会、小刀会和洪门等。麦景陶建议政府兴建宿舍给员佐级警察及其家人居住。那时的员佐级警察有来自中国内地(山东和白俄人)、印度、澳门和本地,他命令来自不同地方的警员合力设计供他们住的宿舍。
最后他们仿照大馆的营房(Barracks吧叻)加上围墙以作保护,绘画出宿舍的草图,麦景陶最后把这草图交给他在工务局的朋友邬励德Michael Wright(他有「公屋之父」之称,后来兴建的励德邨就是以他命名)。PMQ和广东道警察宿舍分别依据该草图于1951及1953年建成。PMQ是全亚洲首座兴建给员佐级人员及其家属居住的宿舍;广东道警察宿舍已拆卸及改建成豪宅「港景峰」,有一说豪宅名字是取自「港警」同音。
1953年圣诞节,石硖尾发生寮屋大火导致五万多人无家可归,政府急需在短期内兴建大量房屋来安置灾民。1954年2月,灾区内兴建了称为「包宁平房」的两层高临时平房(包宁为当时工务司Louis Bowring),在1954年终,平房旁边兴建了8座6层高与荷李活道和广东道警察宿舍非常相似的徙置大厦,为香港公屋鼻祖。当时政府于这么短时间能设计出这些徙置大厦,很明显就是参照这两所警察宿舍的图则而建成。
PMQ和美荷楼徙置区,一如杜甫著名诗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这对孖生姊妹已换上新装,成为新一代的蒲点,期待大家来打卡。
何明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