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灼祥 - 文学之旅|人间游戏

很特别的一趟文学深度游,由导赏专家冯珍今负责,带领语文科老师,去看看萧红、戴望舒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在香港是怎样过那艰困的日子。

戴望舒在香港的生活,过得痛苦,婚姻失败,日军在香港的三年零八个月,他因参与抗日(文艺)活动而被关进域多利监狱。在狱中,他写下《狱中题壁》,说出即使「人」死在狱中,日后他的「白骨放在山峰」,可以离开黑暗的监狱,即使肉身不在了,但白骨可以出外晒太阳,也算自由了,那可是坐牢者的梦想。

萧红却是「客死他乡」,她备受战乱、病痛折磨,在香港辞世。不过,她却在香港写下《呼兰河传》、《马伯乐》等重要作品。

看许鞍华导演的《黄金时代》,是看到萧红在香港的最后岁月,在她短短的一生,来到香港,以为可以舒-口气了,却遇上战乱、疾病来缠,在艰辛岁月,萧红写出扎实可观作品来。

有一问题想问冯珍今,那些年戴望舒、萧红都在香港,他们有见过面么?还是在战乱时大家擦身而过,没有机会打个招呼。

「文学之旅──追寻戴望舒、萧红的踪迹」,由圣士提反女校开始,冯珍今说校方准许他们进入校园参观(萧红一半骨灰埋于校园内),然后至浅水湾(萧红另一半骨灰所在之地),最后一站是「大馆」(那是载望舒昔日坐牢的地方——域多利监狱)。
张灼祥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