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元堂讲医D——中医控「糖」

糖尿病长年是香港十大杀手之一,是由多种成因引起,例如遗传、自身免疫系统失调、环境因素等。它是一种慢性疾病,当身体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便很容易出现各种心血管疾病、肾心衰病变、视网膜病变等并发症,长远危害患者身体。
中医消渴症状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在现存最古老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便分别纪录「消渴」的病名、病因、病机、症状、治则及预后等方面对策。后代中医发展亦逐渐在此基础上,对「消渴」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并发症及治疗不断再作研究、补充。

消渴病是以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为特征的病证,其病因病机大多数由先天禀赋不足、素体阴虚,后因饮食失节、情志不调或劳欲过度所致。病症初期是以阴虚燥热伤津为主,后又逐渐导致阴精不足,久病之气阴两虚及阴阳两虚,脏腑虚损,变证百出。而之后病变又与五脏皆有关联,但犹以以肺、脾、肾为主,三者互相影响。

不过中医消渴征状虽与西医的糖尿病有不少相似之处,但两者始终不全然相同。例如中医的消渴便是一种身体失调状态,它与血糖升高未必相关,因此要判别病人是否消渴,仍要根据患者临床表现而定。
中医应对消渴

在中医治疗上,人参、山药、黄耆、茯苓、麦冬、生地、熟地、天花粉、石膏、知母等,都是常用来治疗糖尿病的中药。不过如何用药,配方如何加减,仍须医师临床辨证论治。例如证型属「肺胃热盛」者,便多以「清热生津止渴」为治法,多以消渴方加减,或以白虎加人参汤加减。而肾阴亏虚者,六味地黄丸亦属治疗办法之一。此方主要成分有熟地黄、山茱萸、山药、茯苓、牡丹皮、泽泻等,可用于滋阴补肾,填精益髓,能帮助属肾阴亏虚证型的患者。

而在治疗过程中,医师亦会因应患者状况选择中医不同的疗法,例如中药、外治、针灸、推拿、药膳、保健气功、饮食、运动等,以期各种治法配合后能为患者带来最佳治疗效果。因此若患者遇上糖尿问题,著实不妨先咨询中医意见,选择最适合个人身体状况的治疗方案。
注册中医师林恩立医师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