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荞因 - 大都会瑰宝|镛融芯语

上一辈人经常喜欢讲古仔话当年,原来这些故事竟可变为一出话剧。早前受朋友邀请,和家人一起观看由中英剧团原创的长幼共融口述历史剧《做尽香港人》,此剧惊喜地用上几十位「老友记」素人演员担纲,只有简单的道具及舞台设计,全靠演员的演技及张力贯穿全场,在舞台上演活自己的故事。

有别于一般的戏剧,这出口述历史剧包含了几十个单元故事,围绕香港过去几十年的社会面貌,描述剧中不同角色,如何博尽、悭尽、玩尽、搲尽,体现狮子山精神。在剧本创作前,剧团资深导师访问了大量长者,搜集他们的真实经历,改编成既写实,又富艺术性的剧本。同时还为长者们提供近一年的戏剧训练,由玩游戏入手,教导他们讲台词、交对手戏、企位等。

虽说是历史剧,演出的故事正发生在我父母及长辈们所经历过的年代。过往香港轻工业发达的年代,有很多厂家北移,有些不幸地输掉整间厂,走上跳楼轻生的路;有些却勇敢面对挫败,回港重新再出发;还有些年轻人被迫辍学在工厂打工,下班后仍争取机会在夜校读书。此外还有金融风暴,乃至八、九十年代的移民潮,以及加国回流返港重新奋斗等。

剧中很多单元都勾起我和家人的共鸣,尤其是其中一幕讲到六十年代制水,幼时制水的情景重新涌现脑海。我从剧中学到新的知识,原来当时一桶水可以循环使用五次,先后用来洗米、洗菜、洗痰罐等。就连父亲看罢此剧后,也兴致勃勃与同事分享当中典故,还有老员工忍不住要考考年轻的同事知否甚么叫做「洗太平地」。

听主办单位分享,有些长者的故事连他们子孙辈都未曾听过。现今人人追潮流,事事讲求享受,有多少人还记得是老一辈人过往艰苦付出和努力,令香港蜕变成国际大都会。这些香港当代史,为这个城市留下瑰宝,值得年轻一代去认识及理解。
镛记酒家行政总裁
甘荞因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