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少林 - 《施政报告》励精图治|联盟之声

疫情三年,以「百废待兴」形容绝不为过。这几年医疗界的精力都用于抗疫,是时候要重回正轨,为广大市民及病人服务。最新的《施政报告》可说是略有惊喜,当中不少建议,我也早于本专栏提及;然而执行时是否可达到预期成效?就要视乎政府有多励精图治了。

讨论多年的「基层医疗」,近年有地区康健中心开始营运,特首李家超亦于最新《施政报告》表明,推行「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导计划」,转介高风险高血压或糖尿病市民于私营界别作检查和治疗,并且推出「基层医疗健康蓝图」,强调要以「重预防、早治疗」来重整医疗体制。医管局须处理全港九成病人,上述措施理论上可减轻医管局的重担,既可把轻症交由私营界别照顾,同时腾出更多人力物力为有需要病人服务,但实际上是否可行?这当然要交由时间证明。不过「基层医疗」已有多年研究数据,加上今时今日的医学技术、药物以及数码科技的进步,以及疫情日渐退温,已是大好时机发展。

《施政报告》亦指出,于二○二三至二四年度要把医管局内科专科稳定新症的轮候时间缩短两成。但要扭转多年困局,谈何容易?过去十二个月的数据显示,轮候时间最长是港岛西的一百三十五个星期,亦即多于两年半;轮候时间中位数最长是九龙西的七十三个星期。以骨科为例,病人轮候看症的时间一长,随时病情恶化,之后身体状况已不适合动刀。目前公院内科门诊的稳定新症轮候人数为十万人以上,如能加快轮候时间,固然是好,但这是很难打开的结,且看政府能否实践承诺了。
香港病人组织联盟及香港中文大学 药剂学院药物安全专题系列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