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杰 - 新旧贵族 两个世界|桃花源

刚继位的英王查理斯三世签署誓词,因为桌上的墨水盒「阻手阻脚」,露出相当不满的表情,堪称失态。然而,他正值丧母之痛,一般西方主流媒体包括读者,态度尚算包容,并未乘机大肆指责。

查理斯三世此一性情流露,与母亲伊利沙伯女皇的差别,并非个人教养问题,而是古典与现代之区分。查理斯王子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像他的母亲是留在家里受教,而是上学与其他学生一起。据说,他求学时期,因为性格腼腆,常常受到同学欺凌。但是他的父亲,是希腊的流亡王子,个性坚强,加上经历过战争,对儿子的要求严厉,依然遵循的是上一代的传统,某程度上忽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此一历史巨变,在父子世代之间造成的割裂。

伊利沙伯女皇幼年的成长环境,与其祖辈甚至曾祖辈,可说并无太大分别,维多利亚女皇一九○一年去世,而伊利沙伯一九二六年出生,只是短短二十来年。当时欧洲贵族文化的主流地位,依然保持不坠,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已经遭到重创,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传统贵族已经是花果飘零,日薄西山,而平民文化以及代表平民的政治影响力,迅速崛起并壮大,这一过程转变,以美国取代英国,成为维持文明世界秩序的第一大国为象征。

查理斯接受的教育,已非纯粹的宫廷教育,在学校里与其他学生一起竞争,而他身为王子的身份,甚至成为一种包袱,是同学针对的目标。这种转变,伊利沙伯女皇与菲腊亲王都无法体会,在查理斯身上,已经不可能再复制古典的贵族。

查理斯还是王子时,已显示出鲜明个性,喜欢绘画,还会拉大提琴,是一个文艺青年,尤其是对婚姻爱情的态度,也处处显示自我个性的追求,与上一代的贵族有明显分歧。查理斯在镜头前的反应,当然是性情流露,但这正是当今时代的特点,反而伊利沙伯女皇处处克制收敛,从不表达个人感受,曾经也遭到批评,认为是冷酷麻木的表现。查理斯只是这一刻没有忍住,在媒体镜头全天候的放大镜之下,已经招致批评,而伊利沙伯女皇,做到了七十年如一日,如此修为,今时今日的人已经很难想像了。
陶杰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