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铭心 - 做运动都要有场地|新‧潮

香港是发展成熟的城市,山多平地少,经过多年演变,要拓展一块土地是有很多规限要跟从,包括法理层面和技术层面,即是要合法合规,还有技术是否可行,两者缺一不可。文明社会还考虑保育,自然环境、生物多样性、历史意义等。

在那遥远的粉岭哥尔夫球场,对它了解的香港人或许不多。它内有三个全十八洞的球场,它不止招待会员,有规定三分之一时间必须开放给公众使用,而现实亦经常有公众人士组织打波。

上届政府想收回的是,这三个球场之中其中一个场,可惜在写字楼圈出来的场地,原来是一个有过百年历史、有古墓和古树、是世界有名的场地,一向有不少外国人慕名而来打比赛,为香港带来经济效益。

政府最离奇的是,只收约八个洞的范围,那么余下十个洞点用?大家想像打网球打半个场的情况是何等荒谬。

另一方面,收得粉岭哥尔夫球场,全港那么多运动会,是否都要收?足球、榄球、草地滚球等,收不收?又话香港要发展体育?与其收体育场地,不如朝着体育发展方向走,推出政策,让会所更多对外开放并推广其运动,职业导向也可以,让年轻人玩运动又有工做,全民得益。

至于造地起屋,政府应集中做好填海、基建、开发低生态价值的郊野公园边陲地带,会有效益得多!

除了住屋,人还要好好生活,社区配套、运动场地、交通网络等,政府要做好平衡,市民也要理性有共识,健康地安居乐业。(利益申报:笔者没有高球会籍)
邓铭心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