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强 - 正是机器的脉冲|科普空间

我是学科学的,但对科幻小说兴趣不大,认真细读过的只有两本: Philip K Dick 的 Do Androids Dream of Electric Sheep?和Stanislaw Lem的Solaris,是因为看了改编而成的电影后很感动,所以找来读,前者是Ridley Scott的Blade Runner(1982),后者是Tarkovsky的Solaris(1972)。昨晚在Netflix看到 Love, Death' Robots第三季度的The Very Pulse of the Machine,感动得不得了,兴奋过度睡不着,重看了两遍后写下这文。原来电影亦由小说改编,是Michael Swanwick写的同名短篇。

故事内容:两位女太空人Martha和拍档Burton在木星的第三大衞星Io地面行动时出了意外,Burton死了,Martha把拍档的躯体放到铁板上打算拖回基地去,展开一段艰巨旅程。Martha左手受伤,为减少痛楚,她两次为自己注射吗啡,在药物影响下出现幻觉,真亦假时假亦真,见四周的风景迷幻地变换,而死去的拍档开始和她对话。原来,和她对话的不是拍档,而是卫星Io借拍档的声音以无线电波和她沟通,它是一部机器,想了解Martha。后来,Martha在Io怂恿下,当氧气快用尽时,纵身跃进一湖硫磺液体中,和Io溶为一体,她的驱干没有了,但意识得以保存,获得永生,片末 Martha的意识甚至尝试跟人类太空站联络。

电影只是十七分钟长的动画,却装载极丰富内涵,有科学(Triboelectric Effect), 有艺术 (迷幻风景变换的电脑特技), 亦有文学(Burton 喜欢诗,引用了诗人 Coleridge 和 Wordsworth,电影和小说的名称正是 Wordsworth 的诗 She Was a Phantom of Delight 其中一行)。对我来说,最有意思的是电影引发思考人的意识、人的不朽和人跟宇宙万物之间的关系。没想过一套短短的卡通片触及如此恢宏大度的命题,谁说电影已死?
陈家强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