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铭心 - 超支真相|新‧潮

立法会工务小组通过立法会大楼扩建工程,最吸引眼球的报道莫过于一句:「工程未开工已超支」,连笔者看到个心都离一离。

究竟如何未开工已超支?首先看看建筑署一向都做的几个主要程序:

第一,立项。

第二,估算,政府会列出项目明细,参考近期类似工程的中标价内每个分项单价,连钢筋水泥都会详列;之后加入风险评估制定出有可能的额外开支;若有特别环境因素或要求,如晚间工作,环保限制等开支都会加入;最后因应施工年期预计通胀,总数加出来就是工程造价估算。

第三,有了估算,就向立法会申请拨款,同时招标找承建商,亦设有时段让有兴趣的竞投者到场视察,然后他们才制作标书。

本来向立法会拿了钱,招标后就可选取最合适的承建商开工。怎料,十多家承建商视察后,回标只得四家,而他们开出的造价全部都比政府估算高出约四成至六成不等。于是建筑署才需要再向立法会增拨款项,而非甚么未开工已超支了。

媒体固然想哗众取宠吸引眼球,但议员们也不明不白穷追猛打,所谓何事?是政治因素,怕被人诟病享用昂贵的大楼,还是知识上不能理解这简单招标程序的运作?
  立法会议席由七十席增至九十席,大楼需要扩建,公众是理解的。二○一一年启用的立法会大楼,由承建商以Design and Build(设计与建造)的方式兴建,合约由金门及协兴联营投得,造价五十亿,当年算是昂贵的,如今加多近十六亿,是否物有所值或许大家都麻木了。
作者为华人学术网络成员,「凝聚民心」运动发起人之一
邓铭心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