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识途 - 小时了了|马不停蹄

环顾世界各地较具规模的赛区,每年均举行「打吡赛」,如澳洲、新西兰、日本、南韩、新加坡、阿联酋、法国、德国、英国到美国等地皆有,香港也不例外,今年的大赛将于周日(20日)举行。这是给年青新马角逐的大赛事。

打吡赛源于英国叶森赛马场,有二百多年历史。赛事称为打吡,可说是天意。1779年,第十二代打吡郡伯爵Edward Smith-Stanley与英国赛马会高级董事Charles Bunbury建议创办一项专为三岁雌马的一哩半赛事,并以打吡爵士的府邸冠名为「橡树大赛」,最后由打吡爵士的赛驹胜出。由于橡树大赛十分成功,二人遂建议翌年增设一项三岁雄马及雌马混合赛,赛事名称则由二人掷毫、由天决定;结果打吡爵士赢了,遂以此为名。倘若当时那枚银币转向另一面,今天大家要唤这场大赛为Bunbury而非Derby了。

1873年,香港于跑马地马场举行了首届打吡赛,较1884年马会成立还要早11年;虽然赛事在日占沦陷时一度停止,但1947年恢复举行,一直至今。

跟其他地方只许三岁马参赛不同,香港打吡大赛只限四岁马参加,原因是香港汇集南、北半球赛驹,成熟程度不一,而且从海外入口的马匹需要时间适应,为了让不同地方马匹成长至相若程度,马会遂把岁数上调,确保赛驹公平竞逐。每一匹赛驹一生只有一次参赛机会,难怪有「四岁功名.一生一次」之说。

看过去廿多年打吡赛果,发现成绩纪录越跑越快。2000年开始打吡赛程由1,800米增至2,000米,冠军赛驹在首年的时间是2分03秒,至2021年冠军赛驹只须2分01秒多便完成赛事。而2020年赢得打吡赛的「金鎗六十」更只以约两分钟时间跑毕全程,非常厉害。短短廿年有几秒的进步,奥运选手也未能做到。

很多马友深信打吡冠军虽是极度威风,然而后来成就却非常有限;有几匹赢了打吡后,表现无以为继,甚至令人失望。打吡赛像应了「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这句话。年青读书考第一,可是事业成就不一定最成功。

但打吡赛实在也是香港马王的摇篮,能够赢得赛事的四岁马必是好马。自1978年开始评选香港马王以来,先后有十多匹打吡冠军日后成为马王,包括曾是两届马王「同德」、三届马王「翠河」、「爪皇凌雨」、「金鎗六十」等。

从另一角度看,过去四十多年来有不少获封马王的赛驹,亦未曾赢过打吡赛。就像大家熟悉的马王「禄怡」、「精英大师」、「靓虾王」、「美丽传承」、「步步友」便是例子。

我朋友回应:「哦,那我正有希望。我小时读书考试成绩不知所谓,但一直都相信希望在明天。而且看见你,我也不算太差!」
马识途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