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之栏|这么远那么近 - 康子

不论是在家、酒店还是竹篙湾隔离,大家也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令人明白生活上不止有衣食住行,健康才是最重要。在任何地方隔离,基本上不用担心生活需要,加上手机和电脑作娱乐,可说是跟平常生活没分别。

我朋友有同事确诊,他回家后跟太太说可能需要在书房自我隔离,太太回应说没所谓,因他平日也困在书房。听起来有点冷淡,同时亦反映出他对家人也很冷淡。我跟太太分享此段对话,她表示很认同,她说不论早午晚,总是看到我坐在沙发按手机,跟自我隔离没分别。两个例子显示,香港大部份的一家之主,平日在家也在居家隔离,因此对家人的影响不大,这点确实值得我们反省。

以往大家可能没太大感觉,因没有自己的房间,一家几口住在数百方呎的空间朝夕相对,若非去厕所或合起双眼,我们也会见到家人,即是大家没有言语上的沟通,也不会觉得冷淡。现在小朋友有自己的房间,即使没有自我空间,也至少有手机,眼睛永远注视着手机。

我跟太太交谈时,一个坐在沙发一旁,一个坐在餐桌一角,仔女则在各自的房间,直至晚饭时,大家才闲谈两句,饭后各人又返回自己的空间自我隔离。当看不到家人时才发现,原来大家的连系并不多,经过这次真正隔离,被迫看不到家人,顿然发现平日只是看他们一眼,足以让我觉得安心。但若然大家没有沟通,就如看着影像一样,我们只需为家人拍摄全息影像,播放他们由家门走进房间的影像,加插一句「我回来了」便能做到相同效果。晚饭时播放他们食饭的画面,你问他们问题,他们的回应只有「是」或「不是」,这样已满足到你与家人的日常沟通。

完成这次在家隔离后,我们应加强与家人的关系,确保有足够的时间沟通。虽然大家有各自的生活,但回家后尽量闲谈几句才进房间,吃饭时大家多互动、多分享,饭后或睡前大家寒暄几句才回房间。简单的数分钟对话,已能改善与家人的关系,别待看不到对方时才后悔。本栏长刊于《星岛日报》专栏版
森美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