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画人生——天人合一 和谐共生

  疫情下出游不容易,但通过互联网让我们关心外地情况,包括早前在云南那十几头野生大象,牠们多个月北迁后,已返回原先栖息地。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大会碰巧上个月在云南昆明举行,象群出游再次提醒人类对生物的保育及关注。
  联合国一九九三年《生物多样性公约》生效,我国地大物博,生物多样性是全球最丰富地方之一。内地在一九五六年建立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到现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近万处,约占国土面积百分之十八。
  多年来保护濒危物种,如大熊猫,经人工繁育扩大种群,放归自然,大熊猫受威胁程度从「濒危」降为「易危」, 野外种群数量四十年间从约一千只增加到逾一千八百多只。
  据说是地球上最古老的鸟类之一、生长在海拔一千多米的山林、有「东方宝石」之称的朱鹮,由上世纪八十年代在中国发现只有七只增加至目前人工繁育野外种群数目超过五千只。
  全球气候变化,人类发展为物种带来不同程度的危机,而维护生物的多样性也为人类的可持续未来着想。香港地少,楼宇密集,但渔护署资料显示,有近三千三百种植物、五十五种陆栖哺乳动物、逾百种的两栖和爬行动物及蜻蜓、近二百种淡水鱼、多于二百四十种蝴蝶、以及超过五百五十种鸟类,相当于全中国三分之一的鸟类物种。在发展的同时,我们要对这些生物的生存环境影响减至最低。
陈智思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