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面——黄琪:修补的艺术

  黄琪(Kay)说Fashion Clinic营业至今,已经来到第四年:「以前有自己品牌的服装店,工作太辛苦了。原来制造衣服,要把用剩的布料弃掉,浪费资源。后来不做品牌,去了挪威生活一年,明白简约生活是甚么一回事。返回香港,做仍是与服装有关的『生意』,开了间『诊所』,Fashion Clinic。」
  Kay在大学念的是纺织,按理该做与时装有关的行业。开「诊所」,还是「时装诊所」(Fashion Clinic)。「那是甚么来的?」忍不住问Kay:「衣服也会生病,要看医生?」
  Kay的回应:「是把旧衣裳改头换面,让它有新面貌,贴近潮流。衣服过时,不合穿,又或者这件衣服上一代人穿过的,很老土,经修改后,年轻人穿起来,很有个性呢。」
  Kay起初把住所当作诊所:「在家里车衫,虽然家人对我十分包容,把客厅变成『工厂』,他们也不介意。但家庭手工业造成大家诸多不方便,我还是过意不去的。结果我把『诊所』搬了出来。大家都松一口气。」
  Kay说:「今天有环保意识,知道不应浪费地球资源,母亲对我影响深远。她在教育、医疗方面,贡献良多。我投身服装行业,也该做点甚么。如今大家都爱说sustainable(可持续发展),我这间Fashion Clinic,真的可以做得到呢。」
  「我们的工作:用心去设计,re-design一件看似过时的服装。你知道么,香港每一分钟,就有一千件T-shirt(仍然可穿用)或类似的衣物抛弃。这真是浪费。」
  Re-design服装需要心思、时间。Kay说现时有三位全职员工帮手:「我们也有part time helpers。杯水车薪,当然无法处理大量改装工作。所以我也出席讲座,向大众讲解Fashion Clinic工作,我们的信念。」
  几年下来,Kay与她的团队做出成绩来。
  「Our strategy is to work with high end international fashion retailers.」
  Kay知道单凭「修修补补」,时装诊所只能帮少数人改改他/她们的过时服装,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效用。Fashion Clinic工作已得到不少大公司(批发及零售)的认同:「他们赞同可持续发展,就是不要浪费。Sustainability不再是一句口号。」
  后记
  Kay说简单生活该由自己做起:「看看自己的衣柜,已经有足够的衣服,穿一季,两季。不去购买不必要买的衣服。」Kay是言行一致。
  Kay的衣着贴近潮流:「都是upcycle的服装,我重新设计的。」这位「车功」了得的诊所负责人说「Happy with I am doing」,生活对Kay来说,没有欠缺了。
张灼祥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