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终于为毒品 洗刷罪名

  美国民主党两名众议员,密苏里州的布殊(Cori Bush)和新泽西州的高文(Bonnie Watson Coleman)提出法案:将持有毒品合法化,包括海洛英、可卡因、迷幻药及大麻,以及持有毒品者免予刑事起诉,过往毒品犯罪记录,也一笔勾销。
  为何早不提晚不提,偏偏选中此时?原来五十年前六月,总统尼克逊刚好宣布「向毒品开战」。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毒品已经成为许多美国人「娱乐消遣」的一部份,尼克逊宣布「缉毒之战」,成立了一支威力庞大的「缉毒局」(DEA)。但尼克逊去世之后,他的内政幕僚艾希曼(Ehrlichman)接受访问,指尼克逊的缉毒之战,真正的敌人是反战的左派和黑人。此言一出,尼克逊打击毒品的政策,经媒体渲染,即变成种族主义的阴谋。
  根据这位幕僚的逻辑,是变相承认,吸食毒品是某种人群,即反战的左派和黑人,「专有」的行为。吸毒到底是一件好事还是坏事,以九十年代至今的「政治形势」发展,非常有必要在美国国会开展一场严肃科学的辩论,包括吸毒是否有益于健康,是否会影响大脑神智的判断,有多少罪案与吸毒有关,以及死于吸毒本身和吸毒罪案的人数到底有多少。
  即使尼克逊如他的幕僚所称,针对毒品其实有「种族主义」的动机,如此解释,是否能为毒品洗刷罪名,反过来证明吸毒是道德高尚,值得鼓励呢?还是说,推动吸毒合法化,是针对某些有色人种的特有生活方式,为换取他们的支持,其实也含有「种族主义」的政治动机?
  果然,一九七七年,民主党的卡特当选,政纲之一就是大麻合法化。直到列根上台,再度继续尼克逊的缉毒路线,不出所料,列根在任时候,国会通过「反药物滥用法」,再度被媒体斥为「种族主义」,据说这条法案对黑人吸食可卡因,和白人吸食海洛英的份量,判刑的起点有别。
  持有毒品是美国第一流行的罪行,左派的政客、媒体认尼克逊和列根反毒品,才是罪魁祸首。这两名众议员认为,只有毒品合法化,才能弥合美国的种族冲突,对于毒品,要「给予健康和同情,而不是伤痛与惩罚」,既然如此有爱心,赞成这条法案的美国人,大可教他们的儿女吸毒了。
陶杰



最Hit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