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名指——躺平的韭菜不好割

  内地最近流行一个词语叫「躺平」,指年轻人选择少打工,只维持最低生活水平,不买楼不买车,不结婚不生子,不做多余消费。
  日本管理学家大前研一的著作《低欲望社会》也提出过,日本年轻人在经济下行的大环境下,被动的变得低欲望。工资低,物价高,他们拒绝像上一代那样,负担房贷及其他财务上的风险。经济不明朗,朝不保夕,不想负一辈子的债,唯有消极地低欲望生活,以微薄收入维持生计。
  日式低欲望和中国式躺平,好像很类似,但又难以想像,千禧以来经济上此消彼长的两个国家,怎么会出现同样的社会问题?
  深入点探讨,得先从「躺平」一词说起。它来自一篇网络帖文《躺平即是正义》,作者已两年多没有工作,却被传统价值观责难。他引用了几个西方哲学典故,说明「躺平就是我的智者运动」。所以这个被名为「躺平主义」的「运动」,比被动的「低欲望」更有「思想」。
  此外它还是一种「消极反抗」。不想跪着,又站不起来,只好躺平,因为「躺平的韭菜不好割」。「割韭菜」原指股市里大户「收割」散户,也可引申到社会中升斗市民被大企业家剥削。若你只打散工,消费又少,自然便减少被「收割」,亦是对贫富悬殊的消极反抗。
  躺平了,还可避开「内卷」。内卷原是个社会学概念,但在内地它变成同行或同事间的非理性竞争,因僧多粥少所以付出更多以保饭碗,例如斗加班至凌晨、赔钱抢定单等。
  香港这一代的年轻人甘心被割吗?又愿意躺平吗?
谭纪豪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