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伟利 - 投资眼光 | 巨B讲投资
资本市场的钟摆总在贪婪与恐惧间摇荡,而多数人永远在错误的节点伸手。那些眼睁睁看着他人因比特币Tesla或AI概念股致富后才捶胸顿足的旁观者,其实并非输在资讯落差,而是败给人性深处的心理机制。
当新的投资机会初次敲门,我们的大脑会自动启动威胁识别系统。这源于远古祖先对未知环境的防御本能——陌生的丛林可能藏有猛兽,未曾验证的商业模式自然被归类为危险讯号。这种将「不熟悉」与「高风险」划等号的认知偏误,让多数人在机会萌芽期选择袖手旁观,用「庞氏骗局」、「估值过高」等理性外衣包装内心的恐惧。
真正的转折点发生在「社会认证」效应发酵时。当身边熟人开始炫耀投资收益,当新闻头条不断渲染致富神话,我们的大脑会将这种群体行为视为安全讯号。此时的犹豫不再源于恐惧,而是陷入「错失恐惧」与「高位接盘」的双重焦虑。这种心理挣扎往往以悲剧收场:终于在市场最狂热时进场,却成为最后一棒接盘者。
聪明资金与群众的差异,在于对「不确定性」的定价能力。巴菲特在2008年金融海啸时注资高盛,并非他确知危机会何时结束,而是他懂得为「不确定性」贴上合理标签。普通投资者却要求百分百的确定性,这种对完美讯息的执着,恰恰是错失机会的根源。
认知心理学中的「后见之明偏误」更让这种痛苦加倍。人们在事后会不自觉地修改记忆,认为自己「早就知道」比特币会涨,只是没有行动。这种自我欺骗的叙事,既加剧了悔恨感,又阻碍了真正的反思——因为当事人始终不愿承认,当初决策时面对的是充满迷雾的未来。
要突破这种轮回,需要重建对风险的认知框架。传奇基金经理彼得‧林区曾说:「在股市中,忧郁与狂欢的代价同样昂贵。」与其追求绝对正确的时点,不如建立容错的投资系统:用部分仓位试探前沿领域,以纪律性的分批布局取代孤注一掷的押注,让自己在看对时能获利,看错时不伤元气。
投资市场最讽刺的真相是:当某个机会已成为街谈巷议的热点,它真正的黄金窗口早已关闭。与其追逐已验证的成功,不如培养在迷雾中辨识方向的能力。
这种能力的核心,不是预测未来的水晶球,而是对人性弱点的清醒认知,与众不同的思维框架,以及最珍贵的——敢于在无人喝彩时坚持的勇气。
归根结底,投资的终极较量不在于技术分析与财务模型,而在于如何驯服心中那头在恐惧与贪婪间奔突的野兽。
Collis Capital合伙创始人
刘伟利


















